当前位置:

楚越古国之通道 侗族文化之圣地

编辑:redcloud 2014-10-20 21:10:52
—分享—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总人口296万,主要分布在湘、黔、桂、鄂四省(区)毗邻地方,全国现有通道、新晃、芷江、玉屏、三江五个侗族自治县。通道处在侗族人口居住中心,为南北两个侗语方言部系的纽带位置,侗族人口达17.8万,是全国第二个成立的侗族自治县,境内生态环境极为秀美,民族文化保存最为完好,开发通道“侗族文化圣地”,是充分展示通道侗族之魅力、文化之灿烂、社会之和谐的现实选择。

  一、“楚越古通道上的繁衍生息”—商榷侗族文化圣地之概念

  “侗族文化圣地”不仅仅是一个一般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生存目标、生活理想和原始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极具丰富历史内涵的文化概念。它是侗族人民保护原生态自然和文化环境的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侗族人民创造和美化幸福家园的一种崇高愿望。简要而言,“侗族文化圣地”就是孕育繁衍了侗族灿烂文明的一处重要据点,是创造形成了侗族和谐文化的一个中心区域,是传承发展了侗族人文精神的一个历史平台,是集中展现了侗族独特魅力的一个形象代表。

  二、“骆越发展史上的集合大成”—佐证侗族文化圣地之依据

  不论广大汉侗杂居、侗民族特征日渐消损的地区,就在侗族特点相对明显、侗文化保存相对完好的全国仅有的五个侗族自治县中比较,通道侗族文化就如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精华集聚,综合大成,从质量品位、数量规模上都显出王者之宏伟,呈现圣地之风范。

  (一)通道是侗族文化最为重要的发祥源地。

  根据考古发现,在通道“大荒遗址”、“安南遗址”、“所口遗址” 等古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大量史前时代文物,证明在楚越古通道这块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侗族先民在此生活居住、繁衍生息;根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古通道就成为“西南要服之地”,素称“南楚极地、百越襟喉”。这种长盛不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为通道土著侗族吸纳百家之长、融合中原文明提供了便利条件,使通道侗族得以在历史上长期占据着侗族医药、艺术创作、民间工艺、语言风俗、商贸流通等领域的主导位置。从考古学和史实文献以及出土的大量文物研究成果证实,通道既是侗民族传统农业、畜牧业、建筑、纺织、养蜂、印染、铸铁、绘画、耕种、雕塑等技术的发源地,也是侗族古文学传说、古戏曲歌舞、古饮习茶俗、古祭祀礼仪、古婚姻制度等文化的发源地,通道原生培育的陆稻粳米、旱种黄粟等农作物更是为侗族人民战胜自然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通道是侗族文化繁衍发展的传承神地。

  侗族人民不屈不饶、坚强勇敢、乐观豁达的民族特性使侗族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保持了延续、繁荣和发展,在通道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在通道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宝库中,产生了古代侗族先民维护内部治安和教化的“侗款”42篇、“琵琶歌”20首,流转传唱的侗歌4000余首、民间故事112篇、歌谣281首、谚语372条,民间盛行的侗戏400多幕、器乐300多曲、舞蹈5种10多类,是五个侗族自治县中文化品类最为齐全、传承最为完整、内涵最为丰富的一个县;通道侗族早在500多年以前就形成了记录侗歌、侗款的古侗文字,这是侗族历史上最早和唯一的一种侗族形意文字;诞生了杨再思、殷道正、龙儒恩、杨昌嗣等历史名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通道,堪称侗族历史文化和民俗的博物馆。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道民族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先后编辑出版了《侗族民间器乐集》、《侗族医药》、《侗寨大观》、《侗歌大观》、《信仰大观》、《侗戏大观》、《体育大观》、《饮食大观》等系列丛书,侗族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远远走在其它侗族地区的前面。

  (三)通道是侗族文化精华聚集的大成圣地。

  一是在侗族艺术文化上丰富多彩、特色显明。通道侗族的民间艺术文化结构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多以侗族起源、民族迁涉和生活习俗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尤其是侗族歌舞乐曲多达21款类之多,是侗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侗族歌舞艺术的代表作品“侗族大歌”、“咯啰打打”等远渡重洋,震惊世界。2006年3月,通道民间艺人欧俊楼又在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节目中,以特色鲜明的侗族歌舞艺术再次征服了全国观众,荣获才艺表演一等奖。通道的坪坦乡和黄土乡还先后被授予“全国芦笙之乡”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在五个侗族自治县中独树一帜。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戊梁侗族歌会更是引起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二是在侗族手工文化上种类繁多、技艺高超。通道侗族手工艺制品有11大类64个品种,其中侗族银饰制品和刺绣工艺技法高超,早在唐宋时期就享有盛名;侗族传统的侗锦、侗帕、侗布等手工编织品,手艺古旧、做工精细、特色浓郁,可谓精美绝伦,独一无二。三是在侗族建筑文化上巧夺天工、堪称一绝。通道侗族建筑艺术巧夺天工、精华集聚,鼓楼、寨门、风雨桥被誉为侗族“三宝”。有“建筑史上奇迹”之称的马田鼓楼、侗族“布达拉宫”之称的芋头古侗寨和被誉为“中国桥梁建筑活化石”的坪坦风雨桥群3处国宝,有横岭古楼群、阳烂寨门等6处省级文物,有市级文物2处、县级文物7处,暂未列入保护的各类文物达900多处。通道县域境内丰富的文物名胜与周边侗族地区文化资源单一的状况形成了显明的对比优势。四是在侗族民俗文化上别具一格、独领风骚。通道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服饰,形象独特,别具一格;自产自制的“腌鱼酸肉”贮藏数十年不坏,油茶、苦酒纯正温和,别具风味;民俗风情中的“行歌坐月”、“山歌定情”、“铁炮迎客”、“合拢宴宾”、“芦笙踩堂”、“歌令祝酒”等更是侗族习俗文化的品牌,日益吸引了国内外旅游者的目光;侗族传统的抢花炮、射弓弩、登高脚等体育项目的竞技水平遥遥领先于其它侗族地区,是全国著名的“民族体育之乡”。

  (四)通道是侗族文化南北融合的交汇宝地。

  通道处于湘、黔、桂比邻地区云贵高原东端,是我国著名而古老的长江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也是“南侗”和“北侗”文化连接交汇的融合之地。首先,通道占据了南、北部侗族区域分布的中心位置。我国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玉屏,湖南的芷江、新晃、靖州、绥宁、城步、洞口,广西的三江、龙胜、融水,从地理版图上可以看出,通道处于侗族分布的居中位置;其次,通道融合了南、北部侗族建筑艺术的明显风格。通道侗族的民居建筑外观上传承着古越风格的方正大气,屋内布设却是精美细巧的古楚布局,是融合楚越遗风和夜郎古韵特色最为明显的县;第三,通道兼备了南、北部侗族文化内涵的两家之长。在通道的考古挖掘中,发现兼备南、北部侗族文化内涵的地下文化遗址就达70多处,占地近40万平方米,由通道传往周围的古款记录也多有发现。现在通道侗族盛行的重阳民族歌会、大戊梁歌会、皇都侗文化艺术节、芦笙节等大型民间活动,仍是广大侗族地区交流文化、展示艺术、传承精华的重要平台。

  (五)通道是影响了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名地。

  通道是中原通往西南三省的通衢要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古代夜郎候在通道意欲择地建都,故现仍有皇都古寨;战国时期,秦始皇在通道塞镡成岭降服百越,才得一统中国;宋朝靖国年间,湘、黔、桂侗族700款首在通道杀牛合款,自此形成侗族普遍遵守的民间款约;清朝末年,石达开率军密经通道,奇袭川鄂清军,威震华夏。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通道更是留下了神圣而光辉的一页。1934年12月,3万中央红军长征途经通道召开“通道转兵会议”,躲开30万国民党军队埋伏的“口袋”。可以说,有了中国革命生死存亡关头的“通道转兵会议”,才有了贵州黎平会议和著名的遵议会议,也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今天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

 

 

{Ky:PAGE}

 

 

 

  (六)通道是原生态保存最为完好的和谐福地。

  首先,通道原生态环境极为秀美。通道县域面积223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7.7%,拥有大片原始森林、原始热带沟浴雨林、天然草场和丹霞地貌,境内野生资源种系繁多,仅国宝级动植物品种就达70余种,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商业味清淡的城市形象,非常符合“圣地”的特点。其次,通道原生态文化最为完好。通道全县总人口22.5万人,其中侗族人口占到78.4%,是侗族人口比例和数量最多的侗族自治县,境内原生态文化宝库中,有神密的“祭萨”文化、纯美的“芦笙”文化、地道的“为也”文化、精绝的建筑文化、原始的稻作文化和“百里侗文化长廊”,与芷江、新晃、三江、玉屏等县近年才投资新造的侗族文化精品相比,通道有中国保存最为完好、数量最为齐全、分布最为集中的侗族原生态文化精品。第三,通道侗族民风相当和谐。通道侗族民风纯朴,素有“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之风,人民群众团结和睦、诚信友善。自2003年来,连续被评为全省综治先进县和无毒害县,社会景象祥和、治安稳定,是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一块福地。

  三、“现实转折点上的奋力突围”—开发侗族文化圣地之思考

  整个侗族地区都在抓机遇、挖文化、求特色、打品牌,竞相抢占发展的制高点。通道作为特色相当突出、资源极其丰富的一处“侗族文化圣地”,已经面临四面夹击之势,到了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的紧要关头。要全面实现民族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和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必须要以新型工业化的理念谋划、提升和整合各类资源,走产业延伸、产业关联、产业集群的路子,推动侗族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不断创新“侗族文化圣地”的丰富内涵。

  (一)开发“侗族文化圣地”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

  开发和保护工作不协调,延伸和集联程度比较低,是我们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通道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时,要始终坚持“在开发中突出保护,在延伸中扩大集联”的基本原则,集中力量对文化资源开发中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拉长产业链条,扩大集联能力,辐射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创造一条在开发中促进保护,在保护中加快发展的互动式和谐途径。

  (二)开发“侗族文化圣地”要依托两个资源优势。

  首先是要依托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世界各地的“圣地”都是自然环境较好,拥有大量的神山圣水。通道已经具备了这方面的先天优势,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妥善处理好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巩固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极为良好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为“圣地”建设提供坚实的自然环境基础。

  其次是要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通道在打造侗文化品牌上处于劣势的尴尬状况表明,丰富的侗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不等同于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必须要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和科学梳理各类文化资源的特征,用市场和经济的眼光审视资源开发的价值,用新型工业化的增长模式、带动方式和战略思想发展文化产业,寻找最适合资源类型和特点的开发利用途径,将文化资源转化成含有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以明显的文化产业优势和竞争力为“圣地”建设提供广阔的市场拓展空间。

  (三)开发“侗族文化圣地”要突出三个建设重点。

  一是要着力建立侗族原生民居和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区。通道最具潜力和价值的文化资源应该是侗族原生态文化资源,这是开发“侗族文化圣地”的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也是侗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建立侗族原生民居和原生态文化保护区,要以“百里侗文化长廊”为主体,加快制订保护及开发规划,严格规范保护区内开发和建设行为,保持“百里侗文化长廊”沿线原生民居建筑风格和原生态文化氛围。同时,充分发挥“皇都侗文化村”人文文化和“芋头古侗寨”建筑文化的品牌效应,加快“百里侗文化长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步伐,促进文化资源能够以文化产品的形式快速传播,使侗族人民在文化产业开发中得到实惠,从而为文化资源的保护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要大力构筑侗族生态文化和地质文化的结合区。大力构筑侗族生态文化和地质文化有机结合的展示区,是通道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地质资源形成市场竞争合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这种“借山水之秀,品人文之灵”的优势是其它侗族地区所无法比拟的。通道的地质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类型多样、风景独特,尤其是位于县境东北部面积达168平方公里的万佛山丹霞地貌风景区,既有雄险峻秀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又有相当丰富和完好的侗族文化资源,把万佛山景区建成侗族文化和地质文化有机结合的展示区,具有极为便利的基础和条件。建成万佛山侗族生态文化和地质文化展示区,我们就将毫无疑问地站在“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的上风,为开发“侗族文化圣地”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是要全力建设和谐文明和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开发“侗族文化圣地”与建设新农村的内涵是相似和接近的,具体到通道而言,开发文化圣地是手段,建设新农村是目标。两者的协调推进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着手,尤其要解决好“五通两解决一提高”问题,切实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引导农民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发展模式,实现现代生产技术与文化产业项目的结合,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开发“侗族文化圣地”提供和谐的社会条件。

  (四)开发“侗族文化圣地”要把握四个关键环节。

  一是要深入挖掘和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对民族瑰宝进行深入挖掘和抢救保护是开发“侗族文化圣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道在侗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上已经走在了其它侗族地区的前面,但侗族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打造民族文化强县必须要以“百里侗文化长廊”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万佛山侗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申报、大戊梁歌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等重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作好民族文化的挖掘、抢救和整理、保护工作。

  二是大力整合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大力整合和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是开发侗族文化圣地的一项关键性工作。在黎平打出“侗乡之都”、三江推出“中国侗族第一县”、新晃打造“夜郎古国”、芷江实施“旅游活县”的形势下,通道必须提高资源整合的包容性和开发的借用性,凭借占据桂(林)张(家界)两大旅游辐射圈继点位置的战略优势,大胆地用项目和创意去主动承接周边侗族地区的发展,把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创新有机结合,打造“你有我优,你优我圣”的品牌优势,形成以通道为中心的侗族文化大旅游格局。

  三是要积极探索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首先要形成与侗族文化圣地建设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发展的文化产业构架;其次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保护和扶持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三要努力营造复合型产业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为文化产业集联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第四要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从更宽的领域、更广的视角、更高的层次来加速产业之间的融合,发挥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谋求联动发展。

  四是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支柱产业。产业是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途径和载体,通道的文化支柱产业就是文化旅游业。首先要制定好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确保产业有序发展;其次要完善好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尤其要加快推进“交通突围”,构建“三小时经济圈”,推动通道侗文化旅游跨越式发展;第三要开发好文化旅游精品项目,着力打造皇都文化、龙底漂流、百里侗文化长廊、万佛山侗寨风景区、原生态侗族音乐村等侗族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形成“窗口”和“名片”效应;第四要确定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取向,围绕培育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提升侗文化产业的质量和总量,力争到2008年实现百万游客进通道。实际上,就一些地区集聚发展一个强势产业而领跑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功经验看,通道只要把最具特色、最具潜力和最具优势的侗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真正形成规模产业、集群产业和品牌产业,就完全可以实现“产业兴县”的战略目标。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通道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