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侗族的节庆饮食,是指侗乡人民在一年四季12个月中带普遍性的节日和一些氏族特殊的、带有某种纪念性的特殊节日。普通节日较多,几乎每月至少一个;特殊节日较少,一般只是少数民族或一个村寨的节日。节庆饮食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一般的食谱外,每个节日都有一样带有纪念性的食谱。节庆习俗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如果大家普遍同一天过节,有外地客人从自家屋前经过都要邀请进屋一起过过节;如果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寨的特殊节日,都要邀请亲戚好友或外村寨到本村寨来过节或者是来“为耶”,仪式都比较隆重。
[花炮节]
侗语称“nyanx peeuk wap”。在通道境内南部地区,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有“抢花炮”的传统习俗。抢花炮既是娱乐项目,又是体育项目。发展至今,已被国家定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抢花炮的方法是:用红布包着花花绿绿的各式礼品,装在铁炮中,用铁炮送到空中后,礼品散落下来,然后人人争抢,你争我夺,谁抢到手,意为全年万事顺意。如果男青年抢到手,或自己保存,或作心爱之吉样礼物,送给自己的心上人作为定情之物。
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观看抢花炮的人山人海,场面非常壮观。观看完抢花炮活动后,还举行看侗戏、哆耶、青年男女对歌等活动,热闹非凡。
在饮食上,主办花炮节的村寨要杀猪宰羊,还备有鸡、鸭、鱼等宴请贵宾,各家各户也要拉上自己的亲戚朋友进屋,设宴招待,宾主共同欢庆花炮节。
[姑娘节]
相传,此节是为纪念古代一位侗族女英雄宜娘。宜娘的哥哥因造反被捉,关在柳州城,宜娘前去探监,问哥哥“从前的勇力曾在否?”哥答“在牢里从没吃过一餐饱饭,勇力哪使得出来?”宜娘每次便多送些饭去,可是都被牢卒吃了大部分,只留一小点给他哥吃。宜娘后来心生一计,回家用杨桐树叶捣烂、沥汁、浸泡糯米再蒸成乌饭。她蒸了3斗6升的乌糯米饭送去,并骗牢卒说“我给哥天天送饭也烦了,今天就送黑米饭,毒死他算了。”牢卒以为有毒,不敢吃。宜娘哥哥吃了后,勇力突然大增,便挣脱棚锁,宜娘又取出隐藏的挪叶刀,兄妹二人杀出监牢,逃出了柳州城。后来受《杨家将演义》一书的影响,把宜娘当成杨八妹,把宜娘的哥哥当成杨文广相传,且把宜娘当成杨姓的后代流传下来。这一天,凡杨家出了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过乌饭节。
在通道侗乡,“四月八”这天,还传说为是牛的生日,叫牛王节。让牛休息一天,并用五色糯米饭、甜酒、鸡蛋喂牛。人吃乌米饭,又叫“吃牛饭”。这二天,还移植汉族的风俗,叫“四月八,送毛蜡”。毛蜡是指毛虫、娱蛤、蜘蛛等毒虫。家家户户门外都贴有“佛生四月八,家家户户送毛蜡,扫帚扫一扫,毛蜡一去永不发”的符咒。这样,祈祷家中什物和库中五谷不受虫害。
“四月八”这天的食俗,除杀鸡、杀鸭外,主食便是乌米饭。在“四月八”的前两三天,各家各户便到山上采摘杨桐树的枝叶回家,春烂放进木桶中用水把杨桐的乌汁泡出来,四月初七晚上,再用杨桐乌汁漫泡糯米,“四月八”早上,便用商子曾瓦乌米饭。商出来的乌米饭乌黑发亮,香气扑鼻,味道可口。
[吃冬节]
农历十一月上旬是通道侗乡杨姓纪念祖宗的节日,叫“吃冬节”,有的称为“过侗年”。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许多以杨姓为主的村寨,其他小姓也跟着杨姓过“吃冬节”。但是,过“吃冬节”的日期各有不同,有的过初一,有的过初四,有的过初六,有的过十一不等。
传说,从前一对杨姓兄弟从江西逃难到湖南,沿玩江而上逃到洪江、会同、靖州均找不到安身的地方,直逃到通道境内黎头嘴播阳河与双江河的交汇处,兄弟俩才商量分开走,老大走双江河,老二走播阳河。临别时老大交代“我俩分开走,各上一条河,不管谁先找到安身的地方,都要捎个信。”待两人都安身定居后,老二才记起兄弟俩分子时的话,可又记不清冬至节是哪天了,后来猛然醒悟:冬至、冬至,好像十一月初四,于是把初四定为进寨安身的纪念日。
“吃冬节”的饮食,美酒佳肴应有尽有,但最具特色的一道菜就是“冻鱼”,侗语称“hal dongv”,每家必办。所以“吃 冬”,侗语称“janl dongv”,又另有一说叫“吃冻”。
“吃冬节”是杨家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不是过年,胜似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竞相请客,不管是亲戚朋友或者过路客人,都要邀请到家里过节,以客人越多越为自豪。各家各户少则几桌,多则十几桌。这几天,青年们去做客,可以村连村、寨连寨的吃过去,一路吃“冻鱼”,一路唱歌、对歌,大有流连忘返之意。
来源:中国通道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