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县委、县政府一直坚持 “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文化强县”的发展战略,围绕“旅游”这个主题,不断加强生态建设、文化建设,提升了旅游品质,打造出了特色旅游品牌,近年来,我县旅游发展势头良好,经济、社会效益已经初步显现。2014年被湖南省委、省政府评为了“特色县域经济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更为我县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发展旅游已变成了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然而如何让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一、基本情况
通道县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最南端,处于湘黔桂三省交界处,是通往中国大西南的要道,历史上,通道县为为楚越分界的走廊地带,素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之称,全县主要有侗、汉、苗、瑶为主的14个兄弟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81.3%,其中侗族占78.3%,是我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同时,通道县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享誉“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并入列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县域旅游县。2012年通道侗寨申遗已正式入选国家预备名单。“生态”、“文化”两项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旅游的定位和发展符合县情。
二、充分认识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是以吸引游客为目的,以游客在当地的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又是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游客的主体,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资源在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作为一种消耗品,特别是作为我县主打的“生态”、“文化”两张名片,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极易受到影响和破坏或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减弱了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所以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通道县,在面对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如何实现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三、如何实现旅游资源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1、做好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全局和长远的规划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产业,涉及面很广,其发展必须要整体规划,决不能无序发展。旅游资源的保护必须要以良好的规划为保障,通道县有着古朴浓厚的侗族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不足的是通道基础经济薄弱,群众思想上较为落后,容易看重短期利益,造成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开发模式,我认为在做好我县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全局和长远规划上要克服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充分考虑好旅游未来发展趋势,立足县情及周边可利用资源,认真总结我县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做好旅游发展的定位,把目标、过程、主体确定清楚,并且做到一个规划到底,不做重复工程,而且要做到规划一出,面对藩篱,敢于“突围”。要自上而下的充分认识到旅游对于我县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模式,把旅游资源保护列入规划,深入人心,统一好思想,营造好氛围,处理好整体利益、游客利益与当地居民利益的关系,让规划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助力更小。二是整体协调性的问题。在进行旅游规划时,要处理好旅游设施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可以借鉴西江、凤凰等旅游发展成功经验,着重打造的我县打造侗族风貌及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如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的协调问题,百里侗文化长廊的整体风貌问题及一些重点文物单位的保护问题,都要处理好,实现规划的长效性和可行性。三是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县作为“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财政收入低。面对这样的问题,就要借助好外力来推动,抓好当前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及湖南省特色县域经济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的机遇,创新旅游产业经营模式,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外来资金引入发展通道,作为激活经济的原动力,并让资金用于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基础设施的配套,形成双赢的良性循环。
2、加大特色性旅游资源的培育
在《湖南省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作办公室关于加强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湘特办〔2013〕)中在抓好产业布局中要突出“特色”二字。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当今热门产业,想在旅游发展中脱颖而出,必须打出“特色”二字,而对“特色”的培育与弘扬,也正是对旅游资源的一种保护。一是培育好民族文化特色。如今我县紧紧围绕侗族文化,全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经拥有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历史文化名村2个,非遗项目3个,打响了“中国侗族大戊梁歌会”这个品牌。越来越多的游客受到侗族文化的吸引下慕名而来,在培育民族文化上,要趁胜追击,特别是在建筑、服饰、生活、艺术等独具特色的项目上下足功夫,深度挖掘,提升品位,对一些原生的文化要保存他的原滋原味,要选准“亮点”,集中开发,通过1-2个“亮点”实现联片带动作用,同时还要注意文化氛围的培养及文化传承人,要形成全社会热爱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文化、保护和保存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培育好生态特色。随着生态与健康逐渐被现代人们所重视,通道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丹霞地貌已成为旅客们选择的热点,“万佛山风景区”、“陇底原始次森林”等生态旅游项目逐渐升温。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巨大,我县在培育生态特色的道路上,一方面要做好生态环境的维护,在制度上的对现有的生态资源进行保护,不仅要保持住“碧水、青山、蓝天”还可以探索性的走出一条文明旅游,通过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改变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与消费模式,增强人们环保意识,逐步行程一个生态整洁的旅游环境和特色旅游文化。一方面要加大本地生态资源的挖掘力度,对本地特有的动物、植物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形成特色,打出品牌,进一步增强本地生态旅游竞争力。
3、进行旅游资源与市场的融合升级
进行旅游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产生经济效益,只有人们在进行旅游开发和旅游资源保护的同时得到了实惠才会主动保护旅游资源,才能形成旅游经济的良性循环,所以进行旅游资源与市场进行有效的融合升级,是实现“旅游兴县”必走的一步。一是推崇多样的旅游形式。旅游市场需求本身是个性化、多元化的,要立足本县现有的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在通过挖掘打造侗族特色文化而开展的民族文化旅游,通过挖掘良好的生态资源与原滋原味的农村生活而开展生态农业旅游,通过开发通道转兵这个旅游品牌推出特色红色旅游线路等的基础上,有效融入大湘西旅游圈和大桂林旅游圈,加强区域合作,同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造升级,整合资源,推陈出新,打造本地特色,吸引游客。二是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做好旅游产品输出,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一方面可以这是一种文化输出和有效宣传。我县侗族旅游特色商品就目前来说,品种少,质量不高、民族特色不浓,不能形成较大规模等特点。我们要在着力打造特色侗锦、芦笙等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的基础上,不断挖掘侗族木构建筑、侗族民间艺术、侗族服饰、侗族饮食等系列文化商品,不断发展生态农业、培育本地特色农产品,着重整合好资源,提升旅游产品质量,逐步形成产业规模,从而进一步实现一条有效的旅游商品产业链条,实现旅游资源的推广保护及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
在旅游热潮日趋火热的大环境下,通道县旅游发展挑战空前,机遇空前,可持续旅游作为新型的发展观,将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
来源:中国通道
作者:彭备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