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通道下乡乡两个特色产业的调研与思考

来源:中国通道 作者:陆禹江 编辑:redcloud 2014-12-26 14:53:14
—分享—

  近些年来,通道下乡乡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目标,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力推进以绿色生态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全乡大力推动以红茄、泥鳅等为主的特色经济,近年来,下乡乡在7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先后组建6家种、养、加工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市场”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带动土地流转2000多亩,就近解决农民工季节性就业860人。建成红茄种植基地、土鸡、泥鳅、肉牛养殖基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及七彩泡椒种植加工基地。全年共种植红茄500亩,金银花380亩,西葫芦220亩,七彩泡椒100亩,养殖泥鳅50亩,存栏土鸡5000羽,肉牛200头,增收600万元。特色经济产业已成为下乡乡生态建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成为发展生态经济型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在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发展学习中,下乡乡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中心就特色经济产业促进全乡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等情况,对该乡红茄、泥鳅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以期为今后加快该乡农村特色经济产业及同类型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两个特色产业的基本情况

  下乡乡位于通道县东北部,距县城10公里,东邻广西龙胜,西连双江,南接马龙、传素,北交临口、菁芜洲,221省道和怀通高速穿境而过。全乡总面积133.3平方公里,其中森林覆盖率70%,山林面积14.6万亩,耕地面积1.26万亩,水田面积8460亩。近年来,该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利用先天的自然条件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特色优势产业,因势因地着力培育了红茄、泥鳅等区域特色产业,出现了许多专业合作社、养殖村。

  下乡乡种植生态红茄600余亩,种植基地涵盖该乡的所里、坪地、下乡等村,还向外延伸至临口、木脚等乡镇。今年首批采摘的红茄有4.8万斤运往广东销售,亩产达到18000余斤,年产值达260万元。

  自下乡乡养殖泥鳅以来,通过培育营销大户,一边连接基地,一边拓展市场,以订单的方式与农民自主生产相结合,产业化发展的雏形基本形成。近年来,下乡乡充分发地理优势,以建设生态型泥鳅养殖为目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按照“政府引导、专业合作”的农村经济方式经小生产迈向大产业的巨大转变,走上了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道路。目前,该县建有泥鳅养殖基地300余亩,亩产达7000余斤,并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倡导协会跑营销实现产销整体联动,有力促进了泥鳅进入大市场,参与大流通,有力保障了养殖户的根本利益。

  二、对两个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考

  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是制约下乡乡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传统农业生产水平低、效益差,农民思想观念与农村经济落后,当地群众生活及经济条件差。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比较优势、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培养新型农民,是真正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需要切实加以研究和解决农村发展的重大课题。下乡乡近年来立足全村实际,转变观念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由零星、小规模种养殖发展到专业种养村,其发展经验、模式和发展特点值得在新农村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中研究与思考。

  1.立足于实际,选准主导产业。正确选择农村主导产业的关键是立足于当地水、土壤和气候条件,要有区位发展优势、比较效益优势及零星、小范围的成功示范。下乡村,所里村均位于清水河畔,近年来,下乡乡党委、政府把红茄、泥鳅作为农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战略性产业之一,大力打造并提出培育以下乡村为核心、以清水河流域和肥沃土地为两翼的产业带布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农业产业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克服了农民思想观念守旧、种植技术不足和市场规律认识不足等多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效。红茄、泥鳅作为两个村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下乡村占农民年纯收入的70%以上,所里子村占80%以上,与下乡乡以往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相比,有了相当可观的增长,可以充分说明这两项主导产业符合该乡的实际,发展立足于区位优势,符合群众意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此外,由于红茄采摘期需要大量劳动力,村里几乎没有外出打工人员,冬闲时也没有外出或者聚众赌博和偷盗的情况发生。下乡种养殖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就业观念的转变,而且还带动全村民风及农民自身素质的提升,农民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种植红茄、养殖泥鳅及发展衍生的其它产业上,从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村风建设。

  2.实现了增收,推动新农村建设。几年来,全乡有5个村种植红茄,种植面积净增400余亩,面积超过600亩,年产量已突破5400吨,产品销售到广东、深圳等多个城市和地区。随着产业规模做大,市场空间的拓展,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主导产业亩均纯收入比传统农业亩均纯收入由3倍增长到5倍,红茄产业的比较效益在不断扩大。据下乡乡泥鳅养殖场老板袁立科介绍,去年他花费近百万攻克了大规模培育苗的技术难关, 现在从水花苗到大泥鳅苗的成活率非常高,可以把养殖苗种的成本从15000元降低到1500元,这样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下一步,他希望做大泥鳅产业,带动下乡、临口等乡镇近20个村的老百姓搞泥鳅养殖,走上致富路。

  村民手里有了钱,就有了改善居住环境的经济条件,从2010年以后开始翻盖新房,目前许多下乡乡的村民都建有三间以上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砖瓦房。收入增加的农民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再是被动要求发展,而是主动想要发展。下乡乡把积累的资金用来发展其他养殖业、运输业,以及改善灌水条件上,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渠道。由于产业发展起来了,使农民增收的目标得以实现,村民的居住、交通、生活等设施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村民自我发展、不断发展的意识增强,经济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有力地支撑了新农村建设。

  3.发展了特色产业,实现农民素质的提升。由于发展了特色产业,村民学习种植技术、了解市场信息等意识增强,再不是传统式地经营有限的耕地,而进行开放性、比较性、选择性的发展。在不断了解、思考、发展中转变发展观念,提升主导产业的经营水平,拓展开发新的收入渠道。增加有机肥料投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与效益。农民认知水平的提升反映到了实际行动中,除了经营好主导产业和衍生的养殖业外,还拓展了长途运输业,一辆运输车每月又增加了几千元元的家庭收入,不仅使农村青年人的就业空间转移到运输上,还使他们在外出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和开放性循环。

  由此可见,农民只有“富”了脑袋才能富了钱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选准特色产业,增加与改善农民家庭收入条件,才能增强农民学习、提高素质的自觉性。不断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提高与转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认识,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农民素质的提高又是新农村建设、提升特色产业经营管理水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所以,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升农民自身素质,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引导和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的专业村和特色产业的规模乡,形成产业的规模聚集效益,走一村一个特色、一乡一个产业的发展之路。培育壮大流通加工企业,进一步延长加粗区域农村特色经济产业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来源:中国通道

作者:陆禹江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通道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