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道法院:以“通道转兵”精神引领调研工作“大转兵”

来源:中国通道 编辑:redcloud 2018-01-09 18:04:35
—分享—

  通道新闻网讯:近年来,通道法院高度重视学术调研工作,在第二十六届、第二十八届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上两次荣获“组织工作先进奖”。回顾近年来的学术调研历程,我们积累了一些做法和体会,现将激励通道法院学术调研不断前行的“转兵精神”分享如下:

  一、“转兵精神”,引领调研工作“大转兵”

  通道县,溪边河上随处可见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风雨桥。80多年前,从风雨桥上走过的红军,如同处在疾风骤雨中,面临着生死抉择。在经历千难万险后,中央红军来到了通道。1934年12月12日,通道县恭城书院里寒风彻骨、气氛压抑,一场关系中国革命前途的会议在这里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博古、李德等人,当年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行动路线问题,也就是往哪里走的问题。在会上,博古、李德坚持北上湘西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毛泽东力主放弃北上,改向西走,进贵州,不能陷入蒋介石重兵部署的圈套。经过激烈的争辩,张闻天、王稼祥首先表态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周恩来、朱德也赞同毛泽东的意见。会议决定:通道转兵,西进贵州。1934年12月12日19时30分,军委发出“万万火急”的转兵电报。随即,中央红军分两路转兵向西,进军贵州,避免了红军北上湘西可能遭受的毁灭命运,为红军长征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路。

  “通道转兵”的这一“转”,不仅为危在旦夕的红军找到了“通道”,更转出了挽救中国革命的大空间,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创造了关键性的前提条件。

  通道县相对于全国而言,既无地域区位优势,也无人才优势,2014年以前,通道法院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上的成绩一直寥寥无闻。近年来,通道法院党组高度重视,以“通道转兵”精神引领调研工作,转变观念、转变思路、转变机制,实现了调研工作的“大转兵”。继2014年获得第二十六届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组织工作先进奖”后,在2016年第二十八届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上,6篇论文获奖,再一次荣获全国“组织工作先进奖”和全省法院第十四届理论研讨会先进组织奖。

  二、“红色财富”,调研路上的发展引擎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通道转兵所体现的坚定信念、敢于担当、务必求胜的精神成为在通道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的宝贵“红色财富”。通道法院学术调研团队正是秉承着这种精神,在学术调研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一是坚定信念的精神。“调研是更高层次的审判,法院理论研究工作和审判工作同等重要”,这一理念已经成了通道法院的广泛共识。近年来,通道法院高度重视调研工作,把它作为法院各项工作科学决策的前提,作为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重要手段,作为谋划法院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赋予了调研工作在法院工作全局中的基础性地位。通过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领导带头、各方参与的浓厚调研氛围,为通道法院学术讨论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法院学术讨论工作良性发展的源头活水。

  二是敢于担当的精神。学术讨论工作要发展,领导重视是关键,通道法院把调研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作为一项重头工作来抓。院长亲自参与调研,定方案、定思路、定人员,极大地带动了调研氛围。在工作中坚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的方针,努力为从事调研工作的同志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必要的保障,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精、奉献精神强的同志充实到调研队伍中来,对调研人员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对从事调研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同志在晋级、提拔上优先,院党组做干事创业的担当者,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逐渐在通道法院形成了调研人才和调研规模效应。

  三是务必求胜的精神。通道法院深谙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注重重点培养调研骨干,不断挖掘学术新人,持续公开招录高学历人才,畅通人才遴选机制,通过一手招录,一手从其他单位选调的方式,为学术调研工作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调研团队。侗族人有吃得苦、霸得蛮的韧劲和攻坚克难、不服输的豪情,这种精神在我们调研团队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所有重点作者在承担繁重的案件和司法行政任务之外,克服一切困难,形成了多篇调研成果。正是有这样一支意志坚韧、永不言弃、务必求胜的学术团队,通道法院在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上才异军突起,取得可喜的成绩。

  三、“未雨绸缪”,学术调研步入快车道

  每年一度的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对于通道法院来说,既是一场学术旅行的重新出发,更是一次全新的考验和磨练。“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仗”,对于每次学术讨论会,我们都进行充分而周密的部署。正是这种未雨绸缪的准备,通道法院的调研工作才能厚积薄发,聚沙成塔,步入发展快车道。

  一是发动阶段的点面结合。每年年初,最高法院学术讨论会征集论文通知下发以后,即成立由院长亲自负责的学术讨论会领导小组,研究室具体负责学术讨论工作的组织、协调与指导。积极部署和落实有关论文的撰写和推荐工作,并在时间安排、资料收集、奖励措施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术讨论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在布置发动阶段,我们还注意了“点面结合”。所谓“点”,就是在全院确定一批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较强研究能力的重点作者,落实论文撰写任务。所谓“面”,就是要求广大干警积极参与,撰写调研文章。这样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术论文质量,又能够发现和培养一些应用法学研究的后备人才。

  二是指导阶段的请进来走出去。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开展近28年,已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研究定位、研究方法和写作技巧。对此,我们一方面每年举办学术讨论培训班,实行“请进来战略”,邀请省、市法院有关专家学者、获奖作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辅导,另一方面,推出“走出去战略”,经常派重点作者、调研骨干到省市法院跟班学习、调研,加强学术交流,开拓写作视野。

  三是报送阶段的综合评审优质报送。为保证优秀论文脱颖而出,在历年的学术讨论会工作中,我们都高度重视学术论文的筛选报送环节。一是与省、市法院论文指导专家联系,邀请专家、获奖作者对我院的学术论文进行初评,提出修改意见。二是组织具有丰富审判经验、有一定学术功底的法官组成评审组,对学术论文进行评审。三是进行公开议评。由参与评审的评委给每篇文章打分、并在论文报送评审会上,对评审文章进行点评。最后,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推荐文章,确保能够报送一批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来源:中国通道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通道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