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扶贫在通道 | 坪坦河的歌声

来源:怀化市作家协会 作者:杨旭昉 编辑:redcloud 2018-10-30 11:17:07
—分享—

  乡风

  我一直在想,双层村的美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能够让市委书记多次亲临,能够让诸多文人墨客大笔书写。

  这个由双拔村和三层村合并而成的侗族村寨,坐落在坪坦河畔海拔700米的高山之上,最早走进世人眼里的自然是纱帽山上那红艳艳的映山红。每年的四月,几乎布满了整个山坡的映山红,像极了一片燃烧的篝火,极尽生命的全部,向人们展示自己最纯朴自然的美。十里八乡的的群众慕名而来,总想采摘几朵来装扮一下轻松惬意的心情。

  实际上,映山红不足以表达双层村的美。通过两次走访,我才真正找到了答案。引领村民走向脱贫攻坚之路的是崇尚道德文明的俚俗乡风。从进入村寨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用石碑、水缸、坛子、磨盘装饰的景观。而它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立于村边小路上那么简单,它贯穿于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有村训明示:“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家、俭为德”作为立村之本,因此延伸放大的新村规民约张贴在村部大楼的宣传橱窗里,连同自创的村民自治顺口溜,彰显了双层村崭新的精神风貌。“六个之家”的建设十分自然的把全村218户人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每一个家庭的门楣上都挂有一块门牌,或精神文明建设之家,或敬老孝老之家,又或是勤劳脱贫之家,整个村寨焕发出一种新农村纯洁崇尚的光芒。

  村寨是十分整洁干净的,从吊脚楼到石板路,从一株小草到一片山林,人与人之间和睦友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双层,无论你到哪家,门上都没有上锁,客人可随时进屋歇息和参观。路边成熟的水果,就是碰到了嘴巴也不会有人去采摘。兄弟、妯娌之间,父子、婆媳之间,邻里之间,谈笑风生,和睦而居,相敬如宾,十分亲密。向世人呈现着和谐友好的民族性格和鲜明高上的道德水准。双层人早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融入到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当中,上演着一幕幕崇文尚礼、知乐善舞、亲水护绿、遵守规则的人生大戏。

  在这里是没有人打牌赌博的,这里人的人们都很忙,特色产业做得有声有色。高山稻花鱼、高山辣椒、高山青钱柳,尤其是青钱柳更是降三高的好茶。接过侗家大嫂端来的青钱柳茶,抿一口,芳香四溢,浸润肺腑。飘香的叶片在杯中徐徐上升,漫不经心地展示一种独特的韵味。

  “来了。”“吃饭没有?”“到我家吃饭去。”双层人十分注重礼节,这源于侗家人代代相传的古老习俗。当注入新时代的文化韵味后,其内涵更为饱满,更为实用,也更合乎了侗家人的秉性。我的大脑在不停地转动,在搜索去怎样描述双层的句子,我知道自己的知识很贫乏,尽管像挤牙膏一样,使劲的挤,也得不出一句好词。在一农户门前的鱼塘边逗留,猛地发现有鱼儿偷出水面,冒了几个泡泡,这应该就是坪坦河的歌声吧。这歌声透明、清澈,是双层人思想精神的绽放。

  包容

  坪坦河怎么了?肆意的洪水将坪坦老街卷走,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只留下几栋稀疏的老屋。当年繁华的老街码头人流穿梭,日进斗银。四十六年前的坪坦老街,作为从广西下湖南入洞庭的水运交通枢纽,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工、排工、客商、盐贩的众多梦想。坪坦古侗寨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

  这个古色古香的寨子,有着保持十分玩好的侗族文化基因。据传,宋以前这里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宋代时其石姓先祖因来这里拜祭大树为子求福,认为此地福祥,适合居住,故而建寨。

  寨子里有一个比较宽阔的芦笙广场,是村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广场边设有一个萨坛,主要供奉的是萨岁。萨岁,在侗语中就是老祖母的意思,这位所有侗民心中的伟大神祗,一直活在侗民的心里。萨文化如同侗族文化的根脉,蜿蜒不绝,活力永驻,串联和构筑起这个非凡的民族震撼人心的文化体系,并且如此的枝繁叶茂。

  以萨坛为中心,侗寨的石板路向四处延伸,串联起一个个特有的文化符号,而每一个符号都有其特定的内容。这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特殊村寨,侗族同胞坚持自我,敞开胸怀,接纳万物的包容心理,奠定了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精神基础。在侗乡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留下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坪坦河水的清澈,而是坪坦河开放包容的思想境界。身为讲着一口外地方言的我,与侗族同胞的长期交往,被他们和谐友善的博大胸怀所感染,自然而然的融化在其中了。

  沿着石板路穿行于古寨之中,驻足于飞山宫前,杨再思奉朝廷之命治理侗寨苗疆的故事历历在目。由于能团结各地兄弟民族归顺朝廷,治国安邦,功威卓著,鉴于杨再思的开明之举,被朝廷授封威远侯,尊称为飞山太公,得到侗苗人民的万众敬仰。作为徽派建筑风格的南岳宫紧挨着坪坦鼓楼,属于岭南文化在侗族地区的典型代表,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典雅森肃,香火旺盛。据说这个建筑是当时有一盐商贩卖食盐来到这里,被这里古朴的民风感动,便出资修建的。而立于普济桥头的城隍庙是道教和民间所共尊的神灵,一直以来,与萨岁共同护佑着这一方平安。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过去这里是私塾,现在是村里的文化图书室,这里培育了一大批教授、学者,成为坪坦人每日必须供奉的儒家师祖。

  坪坦人又开始谋划恢复坪坦老街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要把坪坦古村打造成为一个新型的美丽乡村景点。村支两委要带领村民走向脱贫致富的道路,而旅游将是一个不错的朝阳产业,坪坦人的激情在原野之上荡漾。

  提到坪坦,铿锵的芦笙曲犹然在耳,那粗犷豪放的声音刺激着我的神经,浸润着我的身心。在文化部门工作了三十多年,突然来了兴趣,想要在坪坦老街的码头上,吹奏一支芦笙曲,彻底释放一回心底的情愫。

  那就让我站在这个金秋,与坪坦人同吹一支芦笙迎宾曲吧。

  印象

  横岭村离坪坦很近,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山水画卷。站在坪坦河畔做一个深呼吸,你能感觉到横岭山水田园的惊艳。

  这是一个背靠青山,三面环水,属于典型的依山傍水型侗寨。其选址受古代风水观念影响,讲究取势纳气,讲求形法。前兆后靠,龙脉深厚。这样一块风水宝地与自然山水浑为一体,民居与公共建筑互相呼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山育寨,水育人。

  当年的开寨鼻祖叫莫太公。莫太公率领莫氏族人在此地一住就是数十年,用勤劳和智慧诠释着“与人为善、度己度人”的人生修行密码,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后又有吴、杨、蒙等氏族加入,为这片山水注入了了新的活力。之后几年,善良的莫氏族人参悟到此地更利于其他氏族的生存和发展,便留下“爱水养山,雨顺风调。修桥铺路,邻里相融。春勤一季,秋谷满仓。赠人一饭,恩如东海。”的生存秘诀,便悄悄离开此地,隐居深山。横岭人感恩莫氏族人的大德,集体募捐塑莫太公石像一座立于村中广场,供吴、杨、蒙族人祭拜。横岭人秉承这一秘诀,勤耕农事,积德行善,从此顺风顺水。也就有了“日子半忙半闲、生活半丰半俭、喝酒半醉半醒、心境半佛半仙”的惬意。

  聪明的横岭人是懂得感恩的。这么多年来,他们内心始终牢记这一生存的秘要,在这一片土地上耕耘,自然是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行走在村里的石板路上,能够感受到这个村庄的仁爱之意和善良之举。寒冬里,鼓楼里冉冉升起的火苗,那是各家各户用柴火点燃的。风雨桥头高挂在木柱上的草鞋,那是留给路人替换的。几百年从不间断,只为积德行善,心安理得。横岭人总是这样默默无声的做着这一切,不求回报,因而总是炊烟袅袅,笙歌阵阵。幸福和快乐,写在每一个横岭人的脸上。

  如今的横岭,充满无限的魅力,他们坚实地走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积极打造文明和谐,美丽富饶的新侗乡。坪坦河见证着横岭侗寨的沧桑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越来越妩媚动人。河水潺潺,水车翻动着年轮,溅起的水花,就如一串串丰富的词汇,书写着写不完的历史,讲述着讲不完的故事,描绘着绘不完的美丽。

  文化村

  从高处望下去,你会看到一栋栋吊脚木楼整齐有序的排列着,那

  些密密匝匝的瓦檐,如同坪坦河流动的水波直击你的双眼。卷起侗家汉子的刚健,带着侗家姑娘的柔情,跨越数百年风霜雪雨,洋洋洒洒来到你的面前。

  滋养皇都侗寨的母亲河,养育了生生不息的皇都人,孕育了皇都独特的文化内涵。走进皇都侗寨,仿佛走进一个诗画般的梦境:小桥流水,疏影横斜,鼓楼花桥、吊脚楼、石板路......一切景色似乎穿越时空,汇聚在这山水旖旎,景色宜人的大山深处。

  皇都,有着诗画一般的梦境。1995年5月,由我和几个同事亲手策划运作,并与当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已经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当年我在文化局任职,需要挖掘和培育乡村文艺队伍,便首先想到了皇都。皇都人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个个能歌善舞,父子、夫妻、兄妹、妯娌同台演出是常有的事情。每当劳作之余,皇都人都会聚集在鼓楼里、风雨桥上,吹芦笙、弹琵琶、跳哆耶、唱山歌,尽情挥洒豪情,将男人的潇洒和女人的温柔展现得淋漓尽致。久而久之便远近闻名,成了县里的一块金字招牌。每次有贵宾来通道,皇都成了必看之点。尽管村民都是自愿表演,但时间长了难免也会生出些许怨气。我就想,总不能让老百姓总这样子下去,误工太多,无利可图,加上有着那么好的条件,不呈献给世人那也太可惜了。便找我的老局长商量此事,哪想到,我们一拍即合。之后就有了皇都侗族文化村,有了文化村的艺术团。皇都,也就名声在外了。

  皇都的美,让人心醉。凡是到过皇都的人,无不赞叹木构建筑之精湛,民居布局之精致,山水田园之惊艳,侗族歌舞之精美。而最美就是皇都姑娘了,那一颦一笑总是让人无法忘记,来过皇都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为皇都美女赞赏几句。这个出美女的村庄,有着超强的魅力。众多的人文景观,浓厚的民俗风情,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大批的中外游客,也迎来了从多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纷纷把皇都神韵定格在镜头里、书写在文字里,飘洒在舞台上。

  十分幸运的是,作为创建者之一,当初付出的辛勤汗水没有白费。每每来到皇都,村人热情友好,让我倍感欣慰。看到皇都今天的繁荣,看到村人的口袋一天一天的鼓起来,心里的那种自豪感是满满的。这么多年来,阳光一般灿烂的皇都,留给人们的依然是阳光一般灿烂的笑脸。

  置身其中,你能够看到古老枝头上的生命和着季节的阳光雨露浇开的千年花骨朵。悠悠坪坦河,犹如一条银光闪闪的玉带,自南向北流入渠水。河水清清,蜿蜒如歌。那是皇都侗寨弹拨欢乐和向往的琴弦。风雨洗过,阳光洗过,许多故事,洗得格外精致,味道越来越足。

  

 

来源:怀化市作家协会

作者:杨旭昉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通道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