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扶贫在通道 | 一村一“世界”

来源:怀化市作家协会 作者:韩生学 编辑:redcloud 2018-10-30 11:06:31
—分享—

  一个小小路径,改变一个村庄的命运,这才是精准扶贫最为曼妙之处。

  ——题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吟哦着这样的句子,跟随着怀化作协“文化扶贫在路上”采风团,走进山川田野,叩开阡陌深处的门扉,与一个个村庄对话。扑面而来的,是精准扶贫、因村施策的战略部署,是一村一路径、一村一品牌、一村一高地的发展成果。

  在这里,一村就是一个世界。

  汆岩“醉”花间,一座古屯的“花”事传奇

  汆岩,一看名字就知道与石头有关。

  石山、石路、石桥、石洞、石巷、石屋、石坎、石阶、石井、石槽……每一物件,均以石为源,氏石而名,承石之脉。

  它,就是新晃县晃州镇汆岩古屯。因为石多地少,自古以来,贫瘠甲晃州。古屯80户228人中,有贫困户36户,贫困人口135人,其中残疾人45位,光棍汉70人。

  68岁的老支书杨来娣告诉我们,过去这里不但缺水、缺粮、缺油、缺钱,更缺女人。因为穷,外地的女人嫁不进来,本地的女人只想嫁出去。为了留住女人,老一辈人想出了“谁家女儿嫁到外地,就动用全村的牛羊去吃他家庄稼”的法子。即便这样,也无法留住女子外逃的脚步。她就曾外逃过,只是没有成功。没有办法的她,只得生在这片土地,又嫁予这片土地。若干年后,她当了村支书,曾发誓要改变这种现状,然而,因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她依旧没有成功。当她看到一位62岁的光棍汉,从山外“欢天喜地”娶回一个80岁的老太婆当妻时,她怎么也无法忍住涌流的泪水……

  终于等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精准扶贫的号令。2016年,扶贫工作队进驻汆岩。扶贫工作队与村支两委走遍全村山山水水,最后得出“汆岩的发展在山、在石头”的精准共识。于是,他们向外招商。湖南醉花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独具慧眼。他们怀揣“生态农业+古村落保护+美丽乡村+乡村旅游”项目文本和2.4亿元投资大单,走进了这片贫瘠的土地。

  在隆隆的耕种机器声和一片美丽的憧憬里,古屯苏醒了。人们的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而映照这笑容的,是灿烂在昔日那一片片荒坡、一个个山谷、一块块岩隙里的勋章菊、三月花魁、北美海棠、毛地黄、朱葵、血菊、紫萝莉等数十种鲜艳的花朵,及这些花朵背后的“中国侗族农耕文化保护基地”、“中国动漫(影视)拍摄基地”、“中国远古海洋生物化石地质公园”、“国家4A级乡村生态环保绿色的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开建。

  醉花间,让汆岩真正“醉”在了花间。

  山绿了,水清了,村美了,过去那些奇险、崇峻、灰暗、突兀的嶙峋怪石,在花海的衬托和点缀里,变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景。一拨又一拨游人闻讯而来,把村民的日子点燃,村民们在一派祥和热闹中畅享生活的快乐。

  姚伙元,因公导致一只手截肢,成为45位残疾人中的一员,为讨“说法”,曾经的他,经常上访,成为“上访专业户”。为帮他,村支两委和扶贫工作队没少操心。不但从政府为他申请来财政补贴,引导他喂牛、养羊,还将他安排在醉花间公司上班,月薪2700元。面对这一切,他笑了,连说:“知足了!知足了!”。

  曾经的光棍汉姚长河,说起现在的日子,更是合不拢嘴。他说:“都已经50多岁的人了,想不到时来运转,找到了老婆,而且比自己年轻十多岁。全仗扶贫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老婆回来一看,成了。”

  目前,醉花间公司安排了70多位贫困村民在公司上班,且优惠多多。如残疾人,男的2700元/月,女的2400元/月,一二级残疾人除工资外,政府加公司另补助100元/月;70岁以上的,补助200元/月。村民人均月收入增加2000元,户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

  一个苦难了数百年的“石头古屯”,就此时来运转。

  汆岩,在“花”枝招展里诉说传奇。

  宋家湾“众筹”,开启一个山村的时代格局

  第一眼看到姚茂盛,我被那双晶亮的眸子所吸引。

  那眸子镶嵌在被太阳晒成了酱色的圆脸上,纯净,灵动,聪慧,通透,格外醒目。

  几年前,大学毕业、在大城市拥有一份好工作和一段美丽爱情的姚茂盛,因父亲的一场大病,回到了家乡——麻阳县谭家寨乡宋家湾村。病危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拉着他手说:“回来吧,你妈需要你。”几乎同时,村里的老书记来了,忧心忡忡地说:“留下来带带大家吧。”

  在如此厚重的请托面前,他没了言语。

  一边是生养他的土地和亲人,一边是轻松的工作和爱情。他徘徊在了去与留的矛盾中。

  他走进村寨,走进一户户人家。所见之处,均是撂荒的田地、空巢的老人、留守的儿童、无助的乡亲、一双双写满希望与绝望的空洞眼神……泪水漫上他双眼,那双晶亮的眸子朦胧了。一咬牙:留下来。

  留下来的他,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将外出的各路人马请回村里,开起了“诸葛会”,通过集思广益,一条宋家湾村发展之路,在他眸子里变得清晰:成立“新农人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山上“果树+药材”、山下“水稻+龙虾+稻田鱼+鱼塘垂钓+农家乐+赏荷”、栏里“豪猪+贵妃鸡”。

  可开发要钱,钱,上哪去找?

  他坚定地一挥手:全民众筹。有钱的筹钱,没钱的筹劳力,既没钱也没劳力的,就筹田地和果树,钱、劳力、果树均折算成众筹股份。

  可是,开初的工作并不那么顺利,许多人对他投来了怀疑的目光。就连自己的亲姑父都坚决反对。“这么容易,我们村早富裕了,还等你来折腾。”并动员准备参与众筹的儿子:“别听你表弟的。”

  姚茂盛深知,建这样的“专业合作社”在村里是头一回,怀疑、反对在所难免。但认准了的事,就应该干到底。于是,他一次二次三次四次甚至五次走进姑父家,走进所有反对他的村民家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姑父不再言语;终于,表弟放心地将兜里的4万元钱筹了出来;终于,其他有疑虑的村民也渐渐释然。

  很快,103户农户签订了协议,共筹集到田土3780亩,筹集到资金301.2万元,其中最多的一户筹了40万元,最少的也有1万元。

  兜底贫困户胡五妹,老公病故,53岁的她既无存款,也无劳力,将家里几亩责任田土和几十棵果树筹进了合作社。她高兴地说:“过去,老是担心自己没劳动力和本钱去种这些田土,现在好了,我什么也不用管,只等着拿钱。”

  挖山、修路、开塘、种荷、插稻、放鱼、植树、种药、喂鸡、饲毫猪、办农家乐……过去沉寂的宋家湾一下子热闹了。

  那些因为贫穷纷纷逃离到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被这轰鸣的机械声和一派热闹的景象召唤了回来,他们放弃了城里每天两、三百元的工资,回到了村里,参与到开发建设之中。

  村民李兰,因为有烹饪技术,回到村里担任起了“众筹农家乐”的厨师长,不但用田土入了股,而且每月还有3000多元的固定工资。她一边炒着菜,一边高兴地说:“过去,在外地打工,总是挂牵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如今,在家门口就业,工资有了,老人和小孩也照顾到了,这真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好事。”

  如今,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根据园区自然地形,已开发出17口水塘,共计50亩,供垂钓爱好者享受垂钓之乐;开发水稻及稻花鱼养殖110亩,所产稻花鱼以每斤50元的价格全部被长沙、上海大城市订购;开发龙虾及土龟养殖区50亩及荷花观赏区150亩,不但引来络绎不绝的观赏游人,而且所产的莲子亩产达2万多斤;年出栏毫猪2万余头,贵妃鸡1万羽……2018年4月,创业园开园第一个月就赚回15万元。目前,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村人都充满信心,预计贫困人口在2019年之前全部脱贫,实现村民年平均收入2万元。

  群众笑了,为姚茂盛竖起了大姆指。

  但姚茂盛并不满足,他闪着那双晶亮的眸子说:“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新时代田园综合体,将种养、休闲、观光、旅游、体验、健身、养性等融为一体,达到田园养生,享受生命的终极目的。”

  宋家湾,迎来的将是一个更大格局的更大“世界”。

  双层“红”与“黑”,淳化出一村文明

  山路十八弯。

  沿着山脊,经过一番艰难的爬涉,终于抵达通道县坪坦乡双层村。喝过寨门口的拦门酒,一步跨入,眼前豁然开朗,悍如魏晋隐者陶渊明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好一个“世外桃园”。

  村口竖立一碑,上书“村训”和“村规”。“村训”曰:“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家,俭为德。”“村规”曰:“村民创‘六个之家’——精神文明之家、敬老孝老之家、教子有方之家、绿色生态之家、遵规守制之家、勤劳脱贫之家;遵守‘四会制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

  绕过“村训”碑,简走几步,我随意走进了一户人家,门扉一块“家风家训”木制小牌上的名字告诉我,这家的主人叫“杨庆”。杨庆夫妇均在,见客人来,很是热情,引我在屋内转悠。但见屋内窗明几净,地面一尘不染,连农具摆放都井然有序……一老爷爷,戴一副老花镜,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画下,正捧读一本《毛泽东眼里的历史人物》。杨庆说,这是他父亲,92岁,读过私塾,现仍耳聪目明,天天要孙女从村里的图书室借书回家看,几天一本。老爷爷见我,一脸笑容。从这笑容里我看到了他的幸福。

  我为杨庆夫妇竖起了大姆指。可杨庆夫妇却突然羞涩,说:“做得还很不够啊,我家门口还只有两块牌子,别的家里都有三块四块了。”他说的牌子,就是村规民约里说的争创“六个之家”的牌子,每被成功评为“××之家”,就在他家门口挂上一块“××之家”的牌子。他家里有了两块,一块是“敬老孝老之家”,一块是“教子有方之家”。因为他大儿子已经考上了大学,女儿虽还在读小学,成绩也十分优秀。他说:“争取还多搞几块回来。”一个“搞”字,彰显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告别杨庆夫妇,我走进了门口挂了“精神文明之家”的杨领贡家。杨领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连饭都吃不上,如今“凤凰涅槃”成为了“精神文明之家”。杨领贡说:“全拜党和政府所赐。”他扳着指头为我算起了这两年得到的帮助:两小孩读书,每年补助3500元,危房改造费1万元,稻田养鱼种苗费1000元,为村里养护进村公路6000元,光这些钱,硬打硬算就有2万多。如今,小孩开支几乎不要他负担,住的是新房,老婆打工年收入至少也有2万元。他于2017年脱贫。脱贫后,不忘党恩,暗地里回报村里和村民,做下许多好事,不取分文,深受村民们的好评。当“道德评议会”在推选“精神文明之家”时,大家一致推选了他。他说:“怎么也想不到,我过去一个被人睢不起、走路都不敢抬头的困难户,如今还能上红榜。”

  告别他,我又走进好几家农户,大家也都在说,脱贫致富,多上红榜,不上黑榜,多争几块“××之家”的牌子回来。

  红榜,黑榜,牌子。村民为何对这些看得如此之重?

  我找到了村支书杨勋,他的一番话为我打开了我的心结。杨勋说:“过去,我们村是一个典型的慵懒、散漫贫困村,全村218户971人中,有贫困户119户,贫困人口625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均占到了5至6成。就是精准扶贫政策开始时,全村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249人。村民不但贫困,而且没有斗志,习惯等靠要,环境脏乱差,风气很不好。精准扶贫战略打响后,村支两委与扶贫工作队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根据我村情况,要达到精准,必须在治理慵、懒、散、漫上下功夫,既要扶贫,更要扶志。于是我们成立了‘四会’,提出了开展‘六个之家’的创建活动,动员全体村民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同时,搞好包括环境卫生、敬老孝老、教子育人、遵规守制、红白喜事简办等多项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为了促进活动的开展,我们每月进行一次检查,一季度进行一次评议,村里设置红、黑两榜,评议结果在红、黑榜上公布。这样一来,大家在积极发展生产的同时,严格坚持‘四会评议’,努力争创‘六个之家’,全村形成了你争我赶的局面,不但在2017年,就完成42户183人脱贫,而且涌现出了一大批‘精神文明之家’‘敬老孝老之家’‘教子有方之家’,等等,整个村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听着杨支书的介绍,我来到他和村民们都反复提到的“红榜”和“黑榜”前。“红榜”与“黑榜”设在村中心最显眼的位置。红榜上还在公布着63位受表彰的村民或家庭,而黑榜上没有公布一户或一人。我问杨支书,为什么?杨支书说:“全村都在你追我赶争创文明,哪还有人上黑榜?”

  听着这样的叙说,我不得不再次认真地审视这小小的“红榜”与“黑榜”,再联想到村口的“村训”“村规”,联想到我在村里随意走动时所见所闻,我无法克制我的激动。一个贫困、落后、慵懒、散漫的村,短短一两年里间就建设得如此兴盛、美丽、祥和,我不得不佩服“精准”的力量。

 

 

来源:怀化市作家协会

作者:韩生学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通道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