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扶贫在通道 | 风雨鼓楼话沧桑

来源:怀化市作家协会 作者:杨庆生 编辑:redcloud 2018-10-30 10:50:54
—分享—

  踏着九月金秋阳光的余温,携着缕缕沁人心脾的果香,怀化市作家协会、怀化市扶贫办组织的“文化助力精准脱贫——走进通道侗乡采风活动”在通道百里侗文化长廊展开。

  此行,市作协组织作家三十余人,加上通道本土文学爱好者共计六十余人。作家们济济一堂,一路欢歌,一路风雅。采风的第二站,来到坪坦河流域的中国世界文化预备名单申遗地——坪坦村。

  坪坦村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百里侗文化长廊中心地带,距县城21公里。该村始建于宋代,属典型的平坝型侗族村寨,悠悠坪坦河穿寨而过,给这个古老而质朴的村寨凭添了不少灵气。村寨四周植被繁茂,松、杉、茶、竹混交,自然环境十分优美。虽然是深秋季节,但仍然满目苍翠。村寨林林总总的建筑鳞次栉比,中心广场的鼓楼,俨然如鹤立鸡群,显得那样的高耸雄壮。由于这里曾经有过辉煌的兴盛历史,多种文化相互交融,使得侗族特色建筑与其他民族的建筑风格交相辉映,古色古香,相得益彰。村寨大小巷道纵横交错,清一色的石板铺面,古朴典雅,干净整洁。空坪闲地花卉盛开,绿草如茵,小品点缀布局得体怡人。

  入得村来,委婉动人的哆耶歌声、高亢雄浑的芦笙迎宾曲回响在村寨上空,使人感觉徜徉于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愉悦之心油然而生。

  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侗族和谐文化的本质与特征。这些特征,在坪坦村体现得淋漓尽致。村寨处处都渲染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村规民约悬挂于醒目之处,家家户户门不挂锁,男女老少温文尔雅,诚实待人,和蔼可亲。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在这里展现一览无遗。很多到此的客人,将这里誉为“和谐社会的原始版本”。

  据了解,该村有吊脚楼二百三十六栋、古井四口、鼓楼三座、寨门三座、古萨坛一处、百年以上古树十一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风雨桥一座(普济桥)、古碑文十二通。众多的文物古迹,构成了一幅典型的百越遗风画卷。

  自宋代起,侗族先祖迁徙至此,这个古老的民族就在此繁衍生息了近千年。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此地为沅水流域与珠江流域对接的终极码头。四海商贾云集与此,好一派“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景象。一段历史的繁荣,成就了坪坦村在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海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代表性区域。文庙、南岳宫、城隍庙、雷祖庙等,就是侗族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容纳接受外来文化的生动例证。

  各种文化交相融合,互为补充,共同繁荣丰富。侗族的信仰、岁时、婚丧、农耕、饮食、歌舞、纺织等传统习俗与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整保留。而且,侗汉文化包容共存,也形成了坪坦村特定的民族文化景观。这种特殊的文化景观,既具有原有的文化底蕴,又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初略地了解了坪坦村的概括后,已时至中午。三三两两身着盛装的女人们,各自从家中提来篮子,陆续在村寨中央的鼓楼汇合。一篮篮五颜六色的油发泡茶、清香四溢的糯米饭、色若渥丹的小虾米、闻香垂涎的各种小炒塞满了篮子,香喷喷的美食一应俱全。闻香而来的作家们不约而同地聚集笼来,从未见过这种世面的文化人们,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

  还未等贤惠的大嫂们将食材装进碗里,按照侗族打油茶的程序一一泡好。一大群文人早已耐不住色香诱惑,顾不及斯文扫地,争先恐后地一拥而上,一个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一边吃,还一边含糊不清地赞美道:“香,好吃!”

  几十号人,挤在一个不足百平方米的鼓楼里,一边吃、一边夸,一边笑、一边调侃。我偷偷地关注着这道“文人抢食”的风景,数一数,基本上每个人都吃了三碗以上。

  我感到欣慰。民族文化是由一个民族特定的生产、生活、信仰、习俗、饮食、服饰以及生、老、病、故等多元素组成。这些大小作家们都是见多识广,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虽然,他们在生活中也有喜、怒、哀、乐,多愁善感,但其城府比一般人更深。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美食面前,作家们一个个喜形于色,正是体现了民族文化无穷的魅力所在。

  一行人吃过侗家油茶后,大家分散在鼓楼里、广场上稍事休息。几位作家悠闲地在与村干部聊天,并无刻意地收集一些近几年来村里发展情况、老百姓的生活情况,以及如何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弘扬和利用等一系列的素材。

  村主任娓娓道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来体念和感受原生态民族文化,夏、秋、冬三季游客络绎不绝。特别是暑假和过年期间,来做田野调查、写生的大学生,以家庭为单元的自驾游客人是游客的主要构成。大学生一般都是要住十几二十天的,家庭为单元的自驾游客人也在寨子里住上几天。以团队为主的客人主要是来体念民族文化,有的来看一场民族文化节目、吃餐饭便回程,有的还在这里举办篝火晚会。还有些是到这里搞同学聚会、战友聚会之类的活动。大学生来写生、做田野调查,由村里统一推荐住到农户,自驾游客人则由他们自己选择吃住。像你们今天这样的团队,就只能由村里统一调度安排。”

  一个作家问道:“你们村既是通道百里侗文化长廊的中心地带,又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遗地,这些年来,民族文化旅游给村民带来了哪些有利或有弊因素?”

  村主任说:“民族文化旅游确实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收入。据我们测算,这方面的收入逐年增长。到今年,估计仅旅游一项收入,人平会达到六百元。但是,由于利益的驱动,人们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有所淡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了。”

  另一个作家又问道:“你们村古迹遍布,民风淳朴,历史上曾经有过经济繁荣的辉煌。几百年来,官方基本上没有提倡保护,为什么到现在民族文化保持还保持这么原真?现在政府花大力气来保护,反而还出现了难度呢?”

  村主任一脸无奈地说:“现在村民手里有了钱,而且从小就接受现代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不说母语而讲普通话,母语面临失传。没有上大学的年轻人,也长年在外务工,接受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完全与我们的传统不同了。比如,我们村有百几十年的传统建筑风格的老房屋八十几栋,现在都申请拆旧建新。不改造吧,确实居住质量不高。改造吧,整体风貌将会消失殆尽,彻底失去申遗价值。真是两难选择。虽然政府开辟和规划了新村建设区,但大多数人都是抱有故土难离的思想。真的是很难嘞!”

  又一位作家问道:“我看你们的村规民约内容也还是很符合法律和政策规范的,怎么在你们侗族聚居的区域能够形成‘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这种社会环境呢?你们是怎么进行村民自治的呢?”

  听到这里,村主任指了指旁边的一个类似石锁的物件,要大家猜一猜是做什么用的。于是,作家们都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七嘴八舌的猜测起来。这个说是“上马石”、那个说是“练武石”,还有的猜测是“系牛马绳索的”等等,五花八门的都有。

  村主任看大家的猜测都不着边际,便缓缓地说:“这是一个刑具。”

  听村主任这么一说,大家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解释。

  这时,村主任讲起了侗族的“萨文化”和“款文化”。

  侗族的信仰很大程度沿袭了母系氏族的族群管理形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有些神化了,但从根源上应该有一脉相承的因素。他指了指鼓楼上面的翘角,问大家能不能看出一点特别的地方。作家们抬头看了一会,都没有人看出什么特别的端倪。

  村主任在这时也没有卖关子说:“侗族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都很高。你们看,鼓楼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筑,飞檐翘角上的吉祥物是龙凤呈祥。但这种吉祥物的设置都是凤在上,龙在下。”

  他又指了指旁边最瞩目的一个石堆说:“这是一个萨岁坛,是侗族最高祭祀的神坛,它所代表的就是侗族的一个女神,是侗族的保佑神。她能保佑侗族风调雨顺,八方平安。”

  听到这里,几个女作家赖不住了,吵吵嚷嚷地说:“侗族真是一个文明而伟大的民族,我们为什么不早晓得,真后悔没有嫁给侗族小伙子。”这一说,男作家们都面面相觑。

  村主任哈哈一笑,接着又说:“侗族的款文化其实很有渊源。在长期自我治理的过程中,侗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自我治理体系。在国家的法律体系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侗族的款文化就是至高无上的法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三个五’。也就是谁违反族人规定‘款约’,就要罚五十斤米、五十斤酒、五十斤肉。并且,还要向族人公开道歉后,将脚穿过刚才看的‘石锁’空隙进行悔过。悔过的时间长短,要视错误的程度而定。如果谁不执行,今后他家里的红白喜事,大家都不帮忙,也不参加。现在国家的法律体系已经不断健全,依法治国的进程也不断加快,很多处罚都不用了。但是,在侗族地区千百年来形成的良好传统,到现在还没有改变。这个‘石锁’现在也就成了一种无形的警示。”

  这一站的采风已基本告一段落,车在蜿蜒的乡村道路上行驶,我的思绪也还停留在村主任说的这些新鲜事的内涵中。

  一个民族,都有一个民族闪光的一面。侗族虽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是,聪明智慧的侗族人民在千百年生生不息的繁衍中,创造了属于本民族,也属于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璀璨文化。他们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任凭风云变幻,但矢志不渝地坚守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坚守着一个民族向往美好生活,向往太平盛世的不懈追寻。

 

 

来源:怀化市作家协会

作者:杨庆生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通道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