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优秀!通道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

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编辑:黄俊 2020-12-23 08:22:27
—分享—

12月21日18时

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1608682691(1).png

在公示的337个项目中

通道侗族木构营造技艺

名列其中!

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项传统技艺吧!

1608682879(1).jpg

据相关史料记载,侗族木构建筑营造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原始氏族社会早期或更早的巢居时期。侗族祖先在魏唐之时,就有干栏式建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e579398291d1d6f13f9224fe9d5ec5.jpg

侗族木质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包含吊脚木楼、凉亭、寨门、戏台等。这些建筑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体现了侗族工匠高超非凡的建筑工艺水平。

bf23e1b116b90741ceb0f1f8393ad2f.jpg

鼓楼雄踞于侗寨之中,立地顶天,是侗家人的精神象征。风雨桥横卧江上,是侗族人民的“福桥”“生命之桥”,楼、桥绘制的各种图案,雕梁画栋,寄托了侗族人民的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和美学追求。

caa1457e73097c11c887da5cb52ee99.jpg

每个侗族工匠出师之前都要有一段很长的跟师学艺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出师后,他们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测算方法。掌墨师通常是在丈量地基后根据地形确定建筑物的基本构架后制作香杆,整座建筑物的蓝图便在掌墨师的心中。

再高大的鼓楼,再长的风雨桥,也只靠这半边竹杆来下墨,数千件构件,数千个榫眼,通常下墨均准确无误,分毫不差。这项古老的技艺就这样在不断的实践中代代传承。

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编辑:黄俊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通道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