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融媒7月27日讯:近年来,通道侗族自治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整合资源,挖掘侗族文化特质,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逐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多措并举,强化保障
按照福彩公益金不低于55%用于养老工作的要求,2022年通道侗族自治县福彩公益金367.43万元中有231.93万元用于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建设,占比63.12%;2021年以来通道侗族自治县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600万元,正在新建县养老中心、独坡中心敬老院。建成后,结合县中心敬老院,陇城中心敬老院、播阳中心敬老院将形成区域性特困供养服务网,通道“1+3”公办养老机构将得到提质保障;建立养老护理员一次性入职补贴、学历补偿、职业资格等级与工资待遇挂钩等制度的基础上,引进第三方提供养老护理服务,主要提供护理人员及业务培训,2022年以来共培训护理人员189人。
因地制宜,创新机制
通过“党建+”示范作用,发挥各级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在养老服务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全社会建立互助互济工作机制。通过党建引领,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章立制开展养老服务工作;创新资金筹措机制。通过“政府补助、集体投入、社会募捐、家庭承担”的机制筹措互助养老经费,确保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正常运营。
目前,通道侗族自治县计划每村投入财政资金3000元到5000元;经过调研,通道侗族自治县80%以上的村,每年可以募捐2-12万元养老经费,互助养老经费得到保障。
创新“多元化”互助养老模式。根据通道侗族自治县各村居民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互助养老模式:在汉族聚居区探索以中团村为代表的利用农村老年协会中心、闲置校舍、旧村部等资源改建为老年活动中心的互助养老服务站的模式;在侗族聚居区探索以半坡村、坪坦村、皇都村等为代表,利用侗族鼓楼承载养老服务功能的模式。截止2023年7月,通道侗族自治县已经通过政府补助、村级投入、群众自发性集资的形式,建设互助养老服务设施92处。
秉承传统,丰富内涵
充分发挥老年协会作用,落实“结对关爱”。老年协会是侗族村民自治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因此通道侗族自治县在明确村支两委为村级互助养老服务主体的前提下,通过老年人代表推荐、老年协会协商、村两委审定的方式,从退休公职人员、农村“五老”、乡贤中遴选社会威望高、热心养老事业的人员为农村互助养老牵头人,推荐养老牵头人在老年协会中担任会长,健全老年协会组织,完善工作制度,充分发挥老年协会团结广大老年人的群团优势,突出老年人主人翁地位,把低龄健康老年人组织起来,发挥余热,积极主动开展互助养老服务,确保农村互助养老“结对关爱”得到落实。目前,通道侗族自治县互助帮扶采取多对一帮扶形态,以相邻、相近、自愿为原则,每一帮扶对象至少明确一名党员、一名同龄群众、一名志愿者为帮扶人,为老人提供多样化供给和多元化服务。正在试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养老公益志愿活动积分制,通过助老公益行动为自己积累日后的养老服务供给;有条件的村建立老人手工作坊,将有手艺的老年人组织动员起来,开发旅游产品,增加农村老人收入。
充分发挥侗族文化特质,落实“幸福欢聚”。一是充分利用“建筑三宝”。侗族寨门、鼓楼、风雨桥是侗族“建筑三宝”,也是侗族群众休闲议事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筑三宝”在潜移默化中感召和传承敬老孝老文化。通道侗族自治县充分挖掘和传承优秀的侗民族文化特质,将鼓楼打造成为农村互助养老的中心场所,在这里,老年人夏天坐卧纳凉,冬天围火取暖,玩棋牌、吹芦笙、唱侗歌、听多耶,其乐融融。俗话说,饭养身、歌养心,鼓楼浓厚的文化氛围,填补了亲情关爱缺失的空白,成为老人的养心之地。同时在侗寨鼓楼以“侗款”形式宣传尊老爱幼、孝贤为先等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使尊老爱幼、孝贤为先的优良传统蔚然成风。二是引导老年文艺活动。侗族群众喜好开展各类文娱活动。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到2022年文艺活动大幅度减少,为了保持侗族群众文艺习俗,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2022年以来根据节庆、节气,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全县老年人文化欢聚活动,侗族文化聚会活动正在逐渐复苏。
充分发挥社工作用,落实“快乐公益”。充分发挥民政购买社工服务作用,形成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农村互助养老 “五社联动”机制。以社工带动为基础,将低龄健康老年人组织动员起来,积极开展农村团寨防消、儿童防溺水、村级公益事业、道德模范评比等公益活动,为老年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广阔舞台。同时,发挥老年人专长,组织老年人开展传统技艺传承,提炼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使尊老爱幼、孝贤为先的优良传统蔚然成风,养老文化氛围浓厚。
来源:通道融媒
作者:杨正高 杨善柳
编辑:王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