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饮食文化(一)

来源:杨霞 编辑:redcloud 2011-11-07 11:31:49
—分享—

  吃,侗语称“janl”或“jil”。民以食为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通道侗族人民通过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等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创造,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

  通道侗族的饮食总体上大致可分为日常饮食、节日饮食、喜庆饮食、祭祀饮食四大类型。而各类饮食中的糯食、酸食、油茶及酒食文化最具特色。

  在通道,日常饮食中的日常食物以大米为主。20世纪60年代前,县境南部以糯米为主,玉米、红薯、小米(黄粟)、芋头等为辅;东、西、北部以柏米为主,糯米及其他为辅;独坡一带以稠禾米为主,其他为辅;遇到灾荒年月,也有采挖葛(藏)根滤芒粗充饥度日的。在日常食俗上,20世纪60年代前,大部分地区日食四餐(即:早茶、早饭、中饭、晚饭),个别地方日食三餐(早茶、中饭、晚饭)。20世纪60年代中期,因农事变化,大都改为日食三餐(早茶、中饭、晚饭),但播阳、地阳坪、牙屯堡、团头、独坡及芙蓉、金殿等地区仍然保留四餐之俗。同时,在举办红白喜事及男女青年行歌坐夜谈恋爱的过程中,也有吃夜宵的习俗。

  节庆饮食中,分普通节日饮食和特殊节日饮食。通道节日多,一年大小节日有50多个,每月有节。如正月的春节、元宵节;二月的“二月二”;三月的“三月三”;四月的“四月八”;五月的“五月五”……这些节日全县普遍都过,但各有各的涵义,各有各的特色。同时,民间还有许多特殊节日。特蒜节日即一氏族或一个村寨过的特殊节日,一般都具有祭祖或特殊纪念的意义。如杨氏的吃冬节、吴氏的甲戊节、李氏的过月尾、石氏的吃未节、陆氏的过乡节、黄柏淹牛节、杆梓的淹猪节等等,这些节日的饮食都别有一番风趣。

  喜庆饮食中,主要有红喜和白喜之分。红喜饮食中又有人生喜庆和庆典喜庆之分,如人生喜庆中的三朝酒、满月酒、周岁酒、婚嫁酒、寿庆酒、做客酒等;庆典喜庆中的竖屋、修路、架桥等等。白喜饮食主要是老人去世后办的丧葬酒,在通道各地有不同的特色。

  祭祀饮食中,主要有祭祖和祭佛神之分。祭祖主要是祭祀各自祖先和萨岁神灵;祭斋又有短斋、长斋和大斋祭祀活动。

  通道侗族人民最具特色的饮食习俗是糯食、酸食、油茶和酒食,独自形成了本民族的饮食文化。

  侗家喜吃糯食。无论是日常饮食、节庆饮食还是祭祀饮食,都必须有糯食,特别是在节庆饮食中,有“无糯不成席”的习俗。在日常生活中,有早上的油茶,上山兜的糯米饭等;在普通节日中,大年的年粗,“二月二”的黄茜粗,“三月三”的甜藤粗,“四月八”的乌米饭,“五月五”的棕粗等等,几乎每个月的节日都有用糯米制作而成各式各样具有纪念意义的糯米粗。还有油茶爆米花,鸡、鸭、鱼、肉、糖羹以及甜酒、苦酒、套缸酒等等,无一不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做成。

  通道由于独特的温、光、水、气等地理环境,很适宜种植糯禾,加之过去一般要兜饭上山劳作,糯米饭便于加工制作,便于携带,所以家家户户都要种上一两亩糯禾,特别是通道南部的黄土、坪坦、陇城、坪阳、甘溪一带几乎全是种糯禾。这一带的糯谷优良品种是“茸帕白”,做成糯米饭又柔又香,油光滑亮,是糯米中的上品。独坡一带有一种米叫稠禾米,是通道侗乡稻米中的极品,传说清朝时是进贡朝廷的贡品。这种稻米蒸熟后,香气扑鼻,一家蒸米,全寨闻香。

  侗家爱吃酸食。素有“侗不离酸,桌上必有酸”、“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窜(没精神)”之比喻。以酸食为美昧,以酸待客,以酸为乐,以酸为荣。平时自家饮食或待客,饭桌上必有三至五个酸菜,如果哪家有几样可口的好酸菜,主客都会很高兴,客人赞不绝口,主人更引以为荣。

  侗家爱吃酸食,以水产为美昧,以酸食为佳肴,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积年累月的实践经验总结。从社会历史原因上说,由于居住在大山区,交通十分不便,与外界极少通商,因而自养的家禽家畜、鱼等,只能自宰自食。如在鱼类的饲养和捕捞上就有池塘饲养、稻田放养和溪河捕捞三种。家家户户都挖有鱼塘,家家户户都用稻田养鱼,这些家禽和鱼宰杀后为便于储存,侗民们制作木桶或陶瓮把鱼、肉脑制起来,进行储存。过去食盐非常珍贵,元钱买盐的农户用酸水来煮菜。通过生产、生活实践,他们总结出经过脂制的酸肉、酸鱼、酸菜等,便于储存,便于携带,可以防虫、防毒、助消化、提神。侗家人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上山劳作都要兜饭菜,饭钵中只要放有一两片酸蹄肉或酸脂鱼等就行;如果带上酸菜,所带的饭钵随你往哪棵树上挂,毒虫都不敢沾边;另外,只要你事先吃上酸食,随你喝什么山涧泉水,都不会坏肚子;同时,多食酸菜还有助于消化提神。过去侗家吃糯米饭较多,因而消化较慢,惟独配以酸菜,能有效助于消化提神。 {Ky:PAGE}

  侗家的酸食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如腊肉、脑鱼的制作,必须经过很多道工序并添以上等的配料和腊制一定的时间,有的十天半月,有的一年两年,有的甚至二三十年,才能腊制出色、酸、辣、甜香味可口的上乘酸中精品,人吃了,回味无穷。

  侗家好吃油茶。有“一日三餐早是茶”的传统习惯。侗家以茶待客,如办红、白喜事,成批客人一进屋,必先端上一碗油茶招待,然后才正式上桌吃饭。就是在平时,有条件的户主,客一进门,都要先以一碗油茶或一碗甜酒招待;没有条件的户主,也会端上一碗自己煮制的茶水待客。

  侗家好吃油茶,且多与女性有关。侗族崇拜女神“萨岁”(祖母神),“萨岁”不喝酒,爱吃茶。因此,在祭祀时敬“萨岁”茶;在过年过节时敬祖茶;在姑娘出嫁时要敬离伴茶、离巷茶;在行将生育时敬娘家送货茶;还有孩子生育后的三朝茶、满月茶、周岁茶等。临口、下乡一带的女子怀孕后将双霖改挽单霖时,要敬收心茶等等。

  侗家好吃油茶,在一些地方形成了特有的传统习俗。如播阳、地阳坪、牙屯堡一带有在清明节办清明茶的习俗。凡家有老 人的人家,皆选摘清明茶,当老人快咽气时,喝一口清明茶。据 传,喝了清明茶后到了来世才能清清楚楚为人,清清楚楚办事。同时还有吃谷雨茶的习俗。谷雨节时,将新发的嫩叶嫩枝(侗 语称“mal xiem”,即藤茶发的新芽)摘来烧煮油茶吃,味道鲜美、微苦,据说吃了可防疫健身。

  侗家的油茶名目繁多。有泡茶、冻米茶、饭豆茶、黄豆茶、包谷茶、蜜钱茶、柿饼茶等等,尽管制作原料不同,方法各异,但是有一点,万变不离其宗,即煮制的茶水,必须采用侗乡山上野生或人工种植的茶叶加工而成的大饼茶。否则,就失去侗家油茶的本性,失去它的味道。

  侗家爱喝酒。侗家好酒,更好客。一般是以酒待客,以酒交友,有客必有酒,甚至有“吃酒不论菜”之说,以示自己的饭菜不丰,但情意真挚。

  说起侗家的饮酒习俗,从人的生老病死,到婚嫁迎娶;从建造亭、楼、桥、宅,到门、牌、碑、寺;从村寨团体之间的交字,到亲戚朋友之间的走访;从生产中的耕、种、管、收,到节令、时尚等等活动,无不以酒设宴待客。如三朝酒、满月洒、周岁酒、生日酒、迎亲(客)拦门酒、红白喜酒、节日酒、庆典酒等等。不同的饮食,不同的酒宴,有不同的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种独具特色的侗家酒文化。

  如侗家的合拢宴酒。合拢宴酒是侗家村寨或家族集体接待贵 宾的最高规格酒宴。一般是在村寨或家族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及邀请上级贵宾和四邻来宾时才进行。村寨举办的合拢宴酒,一般在团寨的凉庭或公坪中摆设,家族举办的-般在比较宽敞的农户走廊里进行。酒席的摆设叫“拉长桌”,即把十张、八张方桌连在一起摆成-条长线,有的用长宽木板-块连一块地摆设。合拢宴酒的酒、饭、菜是村寨或家族各家各户把自家最好的米酒或苦酒,最好的糯米饭或楼粗,最好的腊肉、脑鱼、酸菜或小炒,用竹篮或箩筐挑来,凑到一块共同摆设的,可以说是百家酒、百家饭、百家菜,各领风骚。酒席间主方姑娘还要站立一旁为来宾斟酒、敬酒、唱敬酒歌。

  侗家酒食的品种较多,主要有米酒、包谷酒、高粱酒、黄粟(小米)酒、红薯酒等。其酿制工艺除酒曲制作以及苦酒、套缸酒的特制工艺外,其他工艺基本与其他民族的制作工艺相同。

  此外,侗家还有崇尚“吃头”的习俗。不论是家畜家禽,还是山上或水里的野昧,一旦宰杀下来制成食品摆上餐桌后,如是家人自食,先把头部敬给老人吃;如是家里来了贵客,就把头部敬给客人吃,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如果过年杀年猪,要用猪头和猪尾巴(叫全猪)来祭祀祖先;提亲说媒,还用猪头来谢媒人、送客等等。

  总之,侗族饮食色香味全,饮食习俗独特异绝,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来源:杨霞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通道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