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建设旅游名县 实现转型发展

来源:中国通道 作者: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 钦代寿 编辑:redcloud 2011-12-23 15:57:15
—分享—

  建设旅游名县 实现转型发展

  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 钦代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大程度减轻经济危机的影响,作为经济后发地区的通道,必须依托资源、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着力建设旅游名县,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消耗型向旅游带动型转变,实现后发赶超。

  一、坚持“旅游兴县”,推动科学发展

  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将旅游打造成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引领产业,着力构建通道经济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把“旅游兴县”作为应对危机的主要举措。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利用旅游业的综合特性把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联为一体,通过产业关联带动,有效刺激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通道结合实际、突出优势、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科学决策。

  把旅游产业作为优势转化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旅游产业得到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是将通道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最好载体。要强力整合生态、民族、红色等特色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加快旅游名县建设步伐,形成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

  把旅游项目作为扩大投资的主体内容。通道要把“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与中央“增投资、扩内需、促发展”政策有机结合,突出政策的主导性、关键性作用,抢抓机遇集中资金强力推进万佛山景区、皇都文化村、龙底漂流、芋头侗寨、万佛寺等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夯实旅游发展基础,打造出一批成熟的旅游精品和龙头,带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把打造旅游名县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旅游县首先要和谐、要生态、要有魅力。要结合旅游市场发展需要,平稳推进经济、社会、自然、民族、文化等旅游各要素的发展。要以创建卫生县城为契机,着力提高群众素质,深入展开城乡清洁卫生工程,美化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以创建平安通道为重点,强化良好的社会治安和旅游市场环境。要不断扩大全国生态示范县创建成果,保持自然生态的最大优势,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建设旅游名县为目标,整合资源、完善基础、培育产业、统筹城乡,以旅游产业的突破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基础先行”,攻克发展瓶颈

  实施“基础先行、交通突围”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基础研究等工作,是促进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建设旅游名县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一)全力实施交通突围战略。旅游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交通便利。要围绕“两纵三横”主框架,进一步抢抓机遇,加快交通突围步伐,努力构建“主次匹配、外联内畅、网络完善、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加快战略性公路的谋划和建设,确保怀通高速、靖州至通道、乐安至竹市、双江至林溪、独坡至干冲、菁芜洲至杉木桥等干线公路建设顺利实施;加快基础性公路的完善和提质,大力推进黄土至通坪、独坡至播湘、木瓜至独峒、牙屯堡至水团等县内路网完善工程、提质工程、通达通畅工程建设;加快旅游公路的配套和改造,把握机遇加快万佛山景区、县溪至洪州、寨头堡至山溪、万佛山至秦皇伟等重点旅游公路建设。

  (二)大力推进旅游基础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是建设旅游名县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公司经营”的旅游开发机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大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旅游接待功能。要力争在包茂高速建成之前,通过资金整合加强旅游要素建设,确保万佛山主景区、皇都侗文化村、恭城书院、芋头侗寨等重点景区的水、电、通讯、游道、停车场、观景平台、游客中心、标识牌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基本完善,具备推向市场经营的基本条件。着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旅游运输、饮食、住宿、游乐、购物等关联行业建设,力争在三年中实现“七个一”目标,即一座四星级宾馆、一个旅游运输公司、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支旅游专业队伍、一台侗族文化实景演出、一条民族建筑风光带、一部红色经典影片。着力丰富旅游产品供应。按照“成熟一个,推出一个”的原则,分阶段有重点地推出万佛山主景区和将军岩景区、皇都侗文化村、龙底漂流、芋头侗寨等旅游景点。同时,加快4处出入境公路寨门、侗族博物馆、主体公园、沿河民族建筑风光带等景点的建设,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应,满足市场需要。此外,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扩大旅游产品供应容量。 {Ky:PAGE}

  (三)切实加强旅游开发研究。加强旅游开发的基础性研究是实现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有序发展的核心工作。完善旅游规划编制。严格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力推进《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详规、控规的实施,进一步加强百里侗文化长廊沿线古寨、古村、古桥、古楼的规划保护工作,确保旅游资源有序开发、永续利用。挖掘旅游特色元素。着眼旅游市场需求,把侗族习俗、建筑、舞蹈、音乐、乐器等原生态侗文化融入整个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塑造通道旅游的灵魂。拓展旅游产业链条。积极研究旅游商品、手工艺品、纪念品、特色食品、天然药品等旅游产业衍生板块的开发,打造侗乡旅游购物的主打产品,提升旅游经济富民强县的辐射效应。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围绕对接桂林旅游市场的发展思路,精心设计东进西出、南进北出的旅游线路,着力推动桂林-通道-张家界、长株潭-通道-柳州等黄金旅游线建设,形成湘、桂、黔省际旅游中转集散地。

  三、加快“转型发展”,着力后发赶超

  推进“转型发展”是一项全方位的深刻的社会变革,选择合适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通道实际,用旅游业的发展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是实现后发赶超的有效途径。

  (一)以旅游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壮大。结合旅游产业需要发展现代农业,是通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矛盾的现实途径。推进特色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着力推进绿色产品生产、油茶林种植、中药材种植、反季果蔬种植、南方牧场养殖等项目的建设,集中连片、形成规模,以特色农业为主体提升传统农业的市场竞争水平。加快观光农业发展。大力发展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兼备的旅游观光农业,实现旅游发展和农民增收“两不误”目标。利用林业生态优势发展好“竹山树海――森林秘境之旅”、“森林氧吧――清心洗肺之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之旅”等森林旅游项目。同时,大力推进“两条彩带”工程,通过提高农业的旅游特性,放大农业效益。培育农业特产加工。大力扶持隆联牧业、新兴油业、利民畜业、黔邵花猪肉制品加工等特色农业产品加工,培育形成农产品加工龙头,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促进农业工业化水平,实现“产、加、销”一条龙,促进农业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提高农产品增值效益。

  (二)以旅游工业引领新型工业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发展是保护通道良好生态环境,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关键。首先,重点发展旅游工业。坚持“围绕资源兴产业,围绕旅游办工业”的思路,重点发展特色食品、民族医药、旅游商品、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加工业,培育通道小曲、峒王酒、“牛百岁”乳制品、有机茶油等特色知名品牌,把工业产品打造成旅游商品,把工业企业建设成旅游景点,以旅游工业引领新型工业发展;其次,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按照“资源节约、污染轻微、生产清洁” 的工业生态化要求,重点发展竹木精深加工、水电开发、食品饮料、生物制品、矿产开发、建材等生态工业产业,促进生态资源保护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10年将县内竹木加工企业整合为10家左右资产规模上1000万元、税费贡献上100万元的“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利用率高)规模企业,建成2万吨乳制品、2万吨饮料食品等加工企业,建立起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工业体系。第三,着力提升传统工业。加快民族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淘汰一批小造纸、土法炼油、作坊选矿、取沙淘金等污染重、能耗高、资源破坏严重的厂矿企业,切实加大企业技改投入,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好蓝天、白云、绿水,为旅游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以旅游县城促进新型城镇建设。建设民俗生态旅游精品县城,促使通道走出一条“山水特点、民族特色、现代气息”三者完美结合的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是通道“旅游兴县”战略的重头戏,是展示通道旅游特色的最佳载体。一方面,着力打造生态环境更加宜居的县城。进一步完善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减少城区建设对原始山体山貌和森林植被的破坏,充分依托自然山体水系,做好“精、巧、灵、秀、美”文章,全力打造“城在山中,林在城中,人居景中,鸟语花香,天人合一”的生态宜居县城,将通道真正建设成为宜人、宜居、宜商、宜游、宜投资创业的生态宜居城市。二方面,精心打造民族特色更加突出的侗城。加快县城沿江侗族建筑风光带的规划建设,推进旧城“穿衣戴帽”工程,严格建筑外观效果控制,规范居民建房行为,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融入侗族符号,营造侗族元素鲜明的城市氛围。制定县城渠水河“一河两水六岸”的保护规划,精心设计和改造沿河两岸的风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沿河系列风雨桥、鼓楼、侗寨民居、吊脚楼等侗族特色景点的档次和观赏效果。加快侗族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三进”工作,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打造民族特色浓厚、人文积淀深厚的侗城。三方面,着力构建功能互补的新型城镇体系。围绕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壮大特色产业支撑,建设一批服务旅游、融于旅游的新型小城镇。重点是发挥牙屯堡镇大戊梁歌会特色,打造湘、桂、黔三省交界侗族歌舞品牌,并利用好牙屯堡火车站场的优势,形成旅游运输铁路专线中转的重要集散地;着力发挥好播阳边贸流通优势,发展侗族特色食品加工,形成旅游特色食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临口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接待功能,形成万佛山风景名胜区和龙底生态漂流景点之间的旅游服务中心;加快黄土侗文化村的综合整治,打造侗族民俗旅游精品;加强百里侗文化长廊的规划保护,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市场产品供应的协调统一,提升沿线特色村镇的旅游品味,拓展县域旅游产品容量。

  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旅游名县

  世界旅游经济已进入品牌经营时代。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完美统一的强势品牌,着力提升现代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成为通道建设旅游名县的必然选择。 {Ky:PAGE}

  (一)突出民族文化,打造核心品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通道独特深厚、保存完好的侗族文化为旅游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灵魂,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通道旅游发展必须主打侗族原生态“文化牌”,在侗族文化的引领下整合各种旅游元素,打造“回归自然的‘通道’、 天人合一的‘侗乡’”品牌形象。一方面,凸显民族文化“厚重牌”。对侗族民间习俗、歌舞、服饰、建筑、节庆、食品等特色项目进行发掘整理、提炼升华,并有序推进普及活动,保证侗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避免民族文化本质丧失、脉络断裂,尤其是民族无形文化的湮灭和遗忘,着力凸显侗族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二方面,提升民族文化“个性牌”。塑造文化个性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是应对周边侗族文化挤压并实现差异发展的重要举措。通道的民族文化要抓住“融合楚越古国之韵、兼备南北侗系之长”的特性做好文章,着力提升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和独特形象。三方面,打造民族文化“精品牌”。以皇都侗文化村为龙头,以古村、古寨、古桥、古楼等为节点,建设好全国乃至世界唯一一条侗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特色体现形态最为原生的“百里侗文化长廊”;以“哆嘎哆吔”侗族歌舞实景演出为龙头,以侗族大歌、芦笙侗戏、大戊梁歌会等民间艺术活动为支撑,整合好侗族原生态歌、舞、戏等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以“三省坡侗族原生态文化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着力形成世界侗族文化研究和交流中心;节庆是各种民俗风情的集中展示,也是最能吸引旅游者的旅游项目之一,重点以侗族独特的吃新节、花炮节、芦笙节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节庆活动为基础,策划推介1-2个游客参与互动的知名节庆项目,创新成为领略侗族习俗和风情的节庆知名品牌。

  (二)突出自然生态,打造战略品牌。民俗事象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起来实现“两轮驱动”,是提升旅游品位内涵、完善旅游产品结构的最佳模式。依托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提升自然景观品牌的档次,有助于加快实现通道“世界级湘西南旅游板块中心”的战略构想。首先,倾力打造万佛山“金字招牌”。万佛山丹霞地貌区许多资源独树一帜,具有唯一性和多重价值,是通道旅游的精华所在。充分利用“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国家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四大品牌于一身的优势,精心策划、包装和推介,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引进旅游开发战略投资者,着力打造形成湖南旅游的“金字招牌”及东南亚旅游“目的地”。其次,精心打造龙底漂流“名片景点”。龙底漂流有“南国第一漂”之称,已经具备3A景区的基础,龙底漂流和皇都侗文化村在周边旅游市场已经形成了通道“一文一武”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随着“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快速推进,龙底漂流作为创建通道4A或5A景区的首选目标及突破口,建设形成生态休闲最佳景区,其龙头带动作用和“名片”效应就将极大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三,着力打造田园风光“休闲胜地”。提升生态优势是通道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强化竹木资源消耗产业的整合和“三边”绿化、植树造林等工作,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丰富森林品相,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将整个通道打造成“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最美的田园风光景区和有特色、有品位的休闲胜地。

  (三)突出红色资源,打造特色品牌。以推进革命老区县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通道转兵”红色革命资源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精心打造融革命教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黎平--通道--遵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把“通道转兵会议”旧址--恭城书院建设成为红色旅游的胜地;积极引进知名影视企业,合作拍摄《通道转兵》革命题材主流影视作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作品,全面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同时,结合通道境内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以“特”兴“绿”,借“绿”促“红”,实现民族特色、绿色生态、红色革命等资源的协调统一,促进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来源:中国通道

作者: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 钦代寿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通道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