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把握群众心理 提升服务能力

来源:中国通道 作者:周伟 编辑:redcloud 2014-11-07 10:01:09
—分享—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基层计生干部,真正做好群众工作,需要我们认清社会背景,把握群众心理,提升服务能力。

  一、正确认识当前开展群众工作的社会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意识出现多元化倾向,社会公众心理日趋复杂化,失去了统一指向性,这是开放式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部门仍用传统的理念开展工作,必然会遇到部分群体的种种抵制,不少干部面临压力的情况下,急于求成,采取了简单的工作方式,加上个别部门出现的不公,侵害了部分群众的利益,导致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甚至对各种公权力的运用和实施,产生更为强烈的对抗心理。而权威受到挑战后,政府干部容易产生失望和对立心理,比如我们的一干部经常说“现在的老百姓不好管”、“不讲理的刁民真多”,表现在行为上,要么是害怕引起不可控的后果,不敢执法,要么是不考虑执法对象的利益,“强力执法”,加剧了这种对抗,近年来频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就是最直接的行为表现。以至于基层许多干部都认为现在的群众工作很不好做,不形成对立已极其不易,想得到群众的支持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种社会背景客观存在,不能视而不见,但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执法理念和服务意识没有跟上时代节拍,与社会公众意识产生一定的脱节。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种资讯相当发达,可以说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三十分钟刷新全球”。信息的开放性,让政府不再独家享有一切资源,经常遇到一些群众比我们的干部的法律知识还要完备,我们的言行不再具有高高在上的权威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在行政执法活动中,重视内部考核甚于重视社会效果,重视上级指令甚于重视执法对象。当我们确定的考核目标、具体措施以及采取的执法手段与社会效果、群众利益脱节时,必定不会受到群众支持,甚至会引起强烈反对。

  二、准确把握服务对象心理,以共情敲开群众心门

  提升群众工作能力,首先要从准确把握心理开始,打开群众心门,才是真正走进群众,才能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进而了解真正诉求,继而调整工作目标、思路,制定更加符合群众利益的工作措施,赢取群众支持。如果不能准确把握群众心理,纵使我们树立起正确的执法理念,也不知道如何下手,才能使人民群众满意。

  Empathy,一个心理学中常用的词,译作“同感”、“同理心”、“共情”,甚至还有人译作“感同身受”,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这是要求我们与服务对象从情感上进行沟通,产生共鸣。共情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从意识深处站在他人立场,用自己的心灵体会对方的感受。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首先是尊重。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当我们接待群众时,不管他是前来求助还是投诉,我们先问一声好,端上一杯热茶,送上一个笑容,就会让对方舒服很多。特别是对方情绪激动时,几个简单的动作,几声和蔼的问候,就会拉近彼此的距离,最起码不会产生阻抗心理。其次是热情。中国的语言极其复杂,俗话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相同的词句不同的语态、语速、声调,都会折射出不同的态度和立场。我们每一位基层民警和老百姓接触时,都不能做个无意者,要做个有心人。主动传递自己的热情,群众才会热情回馈。再次就是真诚。真诚才能换来群众的信任,对待对方是否真诚,自己的内心是非常清楚的,真诚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徒有其表,对方也是很容易观察出来的。与群众接触时,要保持1.5米的社交距离,不会因离得太近,使对方感到不适,也不会距离太远,让对方觉得冷漠。双方对话时,要直视对方的眼睛,用眼神传递自己的真诚。谈话时,声调要平缓、语速要适中,心态要平和,过程中不要轻易打断对方,当对方打断我们说话时,要不露声色。这些细节都是拉近距离的技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细微之处见真情”。最重要的一点,要从对方的言语中,感受群众情感,体会其喜怒哀乐,了解到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有哪些难处,遇到哪些难题,希望我们做些什么,我们能做到什么,该怎样回应才会取得最佳效果。总之,要打开群众心门,走进群众心中,需要我们首先做一个细致入微的人,重视与群众沟通,把各种沟通技巧运用好。

  三、把握好听、说、做,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

  如何提升服务能力,我认为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会听、会说、会做。

  一是要提升语言引导和观察分析能力。群众与我们的对话,并非都是逻辑性很强的,有的群众的话语很凌乱甚至因情绪激动毫无逻辑性,我们要投入极大的耐心去倾听,遇到对方不能准确表达的地方,要适时选择开放性、封闭性、半封闭性提问加以引导。比如“您能具体讲讲吗?”(开放性提问)、“您说的是……吗?”(封闭性提问)、“您说的是…,还是…呢?”(半封闭性提问),通过这些提问帮助对方把思路整理的更清楚。要细心把握话语中的关键点,从凌乱的话语中整理出关键词,把握住关键点,并可以在整理后向其复述。如果吻合群众的思路,他们会认为我们是真心倾听,对我们的信任度会大大提高。建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后面的工作就非常好做。

  二是要提升语言表达和主动沟通能力。要向群众积极回应,回应中要准确表明我们的立场,要以真诚的态度,勇于纠正群众的错误认识,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巧。一般情况下,不要对对方进行直接的否定,要循循善诱,多使用启发式语言。比如遇到纠纷时,有的群众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你就可以对整个事情做一个全方位的客观分析,可以先指出另一方的问题,再启发其考虑个人是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让其换个角度看问题。还可以尝试让群众与警察换立场,比如“如果你是我,该怎么处理这个事呢?”“照你这样讲,你要是警察,这样处理对双方都公平吗?”对于矛盾双方都回避的问题,发现端倪后,要主动沟通隐藏的细节,引导其打消顾虑,把这些问题讲出来。

  三是要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群众沟通后,要分析问题成因,找准矛盾点,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这些矛盾,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比如调处矛盾纠纷时,有的问题来源已久,为什么得不到化解,其中必有心结,找到这个结,通过运用工作技巧把这个关键点拿掉,整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些问题属于难以解决的顽症,症结在哪里,能不能找到解决症结的办法。这些都需要开动脑筋、实实在在的去做。虽然有的问题不易解决,但只要持之以恒的去做,一定会有效果,这些事情都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受各种条件限制,有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哪怕是眼下做一些治标的事,都能换来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来源:中国通道

作者:周伟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通道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