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信菊(左)跟帮扶对象张海兵“手语”聊天(刘杰华 摄)
12月7日清晨,冬日的寒意渐渐弥漫开来,靖州卫计委干部吴信菊又赶往藕团村去走访她的扶贫联系户……
爽朗的笑声、看不出年岁的脸庞,记者一见到她就有点好奇这个“城里人”是怎么帮扶贫困户的。
“大家都在做的事,没什么好讲的。”对于记者的采访她先是婉拒。话虽如此,可事实上帮扶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主业”之一。
刚刚进入村口,迎面碰上一中年男子,对着她激动地哇哇叫。吴信菊微笑着比划一番,男子嘿嘿地笑着跟在了她身后。
“刚才比划是我和海兵之间能懂的‘手语’,我告诉他要去他家里。”吴信菊解释道,这名男子叫张海兵,是她的结对帮扶贫困户张煌新家的残疾儿子。
要知道,平日里,张海兵见了谁也不理,有时眼露凶光,村里的小孩子们见了都躲开,怕他。而见到吴信菊到来,他却开心得像个孩子。
“姨爷,身体怎样啦!”见到张煌新,她就像走亲戚一样寒暄开来。
张煌新今年72岁,老伴刘连玉比他还大一岁,其中有个儿子张海兵44岁,从小不会说话,没有上过学,也没有结过婚,依靠着老俩口赶场时摆摊卖点日用品过生活。
“近几年,身体总生病,摆摊也没了生意,大家都喜欢网购了……”2017 年,第一次走进这个贫寒的家,吴信菊听到的是张煌新言语间透出的诸多不满。当时她没多说啥,只是给老人鼓劲,“论攀亲排辈,您是我的姨爷,我们一起想办法,一定能把日子过好咯。”
接下来的日子里,吴信菊成了这个贫困家庭的常客。制定脱贫计划、落实脱贫政策、送米送油、捐款捐物,时不时还带来点好吃的……渐渐地,老人家的牢骚没了,张海兵还总喜欢对着吴信菊“啊啊啊……”地“说话”。
一开始,她听不懂海兵“说话”,看手势还要老人“翻译”。现在,她和海兵“说话”,两位老人还要问她都说些啥。
“海兵知道这个姐姐对他好,就肯跟她‘讲话’。”说起吴信菊的好,老人满是感激。
按照当地风俗,儿子和父母分户以后便是两家人,当地人称为“分家”。张煌新还有两个儿子,都已“分家”。对于赡养父母亲,两弟兄倒没什么意见,可是要照顾残疾的兄弟,两弟兄并不是十分情愿,并且因为这个原因,都不愿直接给两位老人生活费。
“不管长得有多丑,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吴信菊找到两弟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纸《赡养父母协议》顺利签下来,两弟兄爽快地答应每人每年给父母2000元生活费。
有了这笔钱,加上摆摊的收入和海兵每逢红白喜事去帮工的报酬,一家人吃穿不愁。
今年9月,张煌新突发心脏病,吴信菊第一时间来到医院看望老人,并帮助办理好住院手续。当时狂躁不安的张海兵见到她仿佛看到了救星,立刻安静了下来。
“被列为贫困户后,信菊一直给我想办法,帮助我、开导我、鼓励我。我得振作起来,趁着国家的大好政策,把我家的日子过好,坚决脱贫摘帽!”前不久,乡镇干部来走访,张煌新一番话让他们刮目相看。
如今,张煌新一家已旧貌换新颜。而吴信菊一如既往地忙着“走亲戚”。在村里,她还有另外三家亲戚。她帮谭宪贵卖泥鳅,帮陈党明联系免费做白内障手术……
火盆中,炭火烧得正旺;堂屋前,一簇菊花正黄。临走,张海兵硬要出门送客,吴信菊对着他一番“手语”,只见他眼中有光,害羞地低下了头。
“脱贫了,可以找个老婆生孩子了!”原来吴信菊比划着告诉他。
空气中回荡着他们的笑声……
(本报记者 苏知花 通讯员 刘杰华 周于)
【记者手记】
他们,心中装锦绣,利为百姓谋;他们,肩挑日月光,阔步不回头。他们,是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基层扶贫干部。
吴信菊是他们中的一员,在扶贫工作中巾帼不让须眉。她对扶贫工作的忘我投入,对人民群众的赤诚情怀,对使命担当的竭尽所能,都值得我们由衷赞赏。
用真诚帮助每一个贫困户,是吴信菊内心最真挚的想法。
她带着信心、带着政策、带着情感,认真倾听、细细思考、对症下药……让每一位她帮扶的群众无不感动于她的温柔细腻、永不言弃。
来源:怀化日报
作者:苏知花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