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道新闻网讯:“自从扶贫工作队进驻我们琵琶村以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有了新突破,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明显提高了,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危房变成了安全住房,尤其是村民的思想,从过去的‘等、要、靠’转变为现在的主动干”。说起双江镇琵琶村的巨大变化,该村党支部书记石万红心情激动地向笔者介绍。

脱贫攻坚“一班人”
在双江镇琵琶村,有这样一支驻村扶贫工作队,他们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察民情、解民难。与村干部座谈,与老党员促膝谈心,详细了解全村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工作进度、发展思路等情况,听取他们对本村的发展意见,共谋出路。与此同时,对一些重点困难对象走村串户独自进行实地踏查,逐一问诊,全面了解各户的家庭成员、收入来源、生产生活等基本情况,仔细询问群众亟待解决的实际困难,并征求他们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建议。通过广泛座谈和实地走访,迅速掌握、摸清了村里的基本情况、自然条件、村民收入水平及主要来源、农村政策落实情况、产业发展重点等经济发展情况。
他们披星戴月参与生产,嘘寒问暖关爱群众,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家事,带着感情、带着真心办事,带着责任服务,悄无声息地融入群众当中,,真正成为了琵琶村的“娘家人”。同时在2016年8月,这支工作队被评为了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也是通道唯一获此殊荣的示范村,他们就是通道侗族自治县委办扶贫工作队。

产业带动“一条线”
2017年预脱贫的琵琶村,由原琵琶村、上团村2个村合并组成,共辖9个村民小组275户1175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5户458人。目前全村耕地面积1482亩,可利用林地面积11293亩,可利用水田面积860亩。过去,因人多地少,基础设施、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思想观念落后,水田少、土质差,基础设施落后,缺乏脱贫致富项目、资金、技术,是致贫的主要原因。
凭借得天独厚的城镇辐射优势,琵琶村以“基础强村、旅游兴村、文化活村、产业富村”为脱贫攻坚思路,引领群众大力实施脱贫致富工程。自县委办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该村实施了多个扶贫项目。基础设施方面,建成了两处停车场,一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整村推进危房改造,升级改造全村电网,光缆全覆盖,新修机耕道六条,硬化5、6、7、9组村道路、新修村游步道3条、改厕95户、新修公厕3座,新修1-4组人饮消防工程,整村推进危房改造,维修村小学等项目14个。产业发展方面,全村组织实施了300亩酿酒葡萄基地,200亩绿化苗木基地,90亩小龙虾养殖基地,150亩黄桃种植基地,1500平方米养猪场,总投入300余万元。2018年全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

在琵琶农庄附近的王家冲,正在动工新建的40亩村集体南方葡萄园、150亩黄桃产业园和琵琶生态休闲农庄相得益彰,形成集果园、养殖、采摘、休闲、观光一体化的生态休闲基地,建成三年后,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以上。同时,在琵琶湾的琵琶生态养猪专业合作社,两年前,扶贫工作队为其新建了一座年出栏500头牲猪的村集体养猪场,至少可带动2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村集体每年可增收4万元以上。“切实落实国家产业扶贫政策,抓好产业结对帮扶和种养大户的带动,精准到户大力发展猪、鸭、鱼及种植苗木、生姜、鱼腥草等产业,实现户平种植经济作物2亩以上,养猪1头以上,实现人平增收1000元以上。”驻琵琶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林良斌信心满满地说道。
另在扶贫工作队的指导下,养殖专业合作社继续扩大养猪规模的同时,转变观念,打破了单一的养殖模式,通过养猪产生的粪料来种桑树,这种多产业循环结构模式引领了部分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进一步促进了村级的养殖发展,增长了农民收入。就这样外出打工的人员渐渐愿意回家工作,村里的老人和小孩渐渐也都有了依靠。

扶贫帮困“一颗心”
“要不是扶贫工作队帮我建新房,我们一家就要在以前破旧的危房住上多久,我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看着正在建设中的新房,扶贫户杨正车笑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党的好政策。
杨正车,因残致贫没有劳动力,上有80岁的老母亲,妻子也常年患病不能做重活,大女儿和女婿因需照顾家中老人和年幼的小孩,只能在附近找些零工维持生计,小女儿也尚未成家。一家老小都挤在屋檐漏雨、地基下沉的危房多年。扶贫工作队在走访中了解其生活、生产情况后,针对他的情况,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政策,决定鼓励他用好政策,修一栋新房子。
杨正车一家,虽可以得到2.5万元的建房补贴。但因家庭困难怕新增债务,他一直不敢借钱垫钱建房。为打消他的顾虑,结合他家实际情况,扶贫工作队隔三差五地往他家跑,和镇、村干部一起做工作,最终杨正车下决心拆除旧房,新建新房。如今,杨正车的房子开始动工修建,每每看见乡村干部和扶贫工作队的人,他都会热情地上前打招呼:“感谢你们,是你们耐心的工作增强了我脱贫的信心,不然这新房子连影子都看不着。”
不仅如此,杨正车的大女儿也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找到了稳定的工作,现在杨正车一家脸上泛起笑容的时间渐渐多了起来,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这日子啊,算是有了盼头!”

像县委办这样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在我们通道还有很多,他们行走在乡间田野上,他们的足迹已踏遍村里的角角落落,他们用最亲切的问候和关心,他们因村、因户施策制订帮扶计划,把党对群众的关怀、期望传到农户心里,用最朴实的言语,把党的政策宣传到农户家中,切切实实为广大贫困群众谋求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全面助力精准脱贫。
来源:中国通道
作者:黄俊 陈基健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