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追寻红色记忆|一担皮箩

来源:通道融媒 作者:通道融媒 编辑:黄俊 2020-10-30 14:34:49
—分享—

开栏语:踏寻革命先辈的足迹,用镜头和笔触传承红色精神。即日起,怀化日报开设《追寻红色印记》专栏,集中刊发红色革命故事和怀化英烈故事,通过追寻红色足迹、重访红色旧址、展示红色文物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掘宣传红色资源蕴含的革命传统和奋斗精神,对我市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一次全面宣传,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一担皮箩,因见证了一段长征时期的老百姓与红军战士的军民鱼水情,而被通道转兵纪念馆收藏。

这担皮箩出自一位红军战士的手,见证了一位老人 85 年的执着与守望。当年,12岁的侗族少年杨昌彬和父亲救助过一位红军战士,战士伤愈后打了一担皮箩表示感谢、作为留念。

日前,记者来到通道万佛山镇流源村丁组,见到了皮箩的主人杨昌彬。

“看他衣衫都成布条了,头上仍戴着一顶有五角星的帽子。一看到五角红星我就知道是好人,于是我劝说父亲把他留在家里了。”现年96岁的杨昌彬时刻铭记着那份深厚的感情,至今依然记得非常清楚,有条不紊地徐徐道来。

“老乡,给点儿东西吃吧……”1934 年冬天的一个黄昏,寒风夹着雨雪,流源村 12岁的杨昌彬和父亲正在家中做饭,突然,一个拄着拐杖,衣衫破烂的年轻人推开门,有气无力地说,话没说完,就昏倒在地上。

杨昌彬和父亲马上把他扶到家里,从他帽子上的五角星了解到,这是一位红军战士。仔细一看,发现这名红军战士的左脚被子弹打穿,伤口血肉模糊,流脓生蛆。原来这是一名在湘江战役中受伤的红军战士,叫邱显达,22 岁,江西人。

此前,村里也有红军经过,在接触中,村民们发现这些战士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常常为群众挑水劈柴。杨昌彬和父亲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是老百姓的队伍,于是悄悄地收留了重伤的邱显达。

为了不被国民党官兵发现,父子俩每天偷偷上山采药,给邱显达治伤。因为伤口灌脓生蛆,散发着恶臭,杨昌彬不时为邱显达抠蛆虫挤脓水洗伤口。有一次,父子俩上山采药,一不小心同时滚下山坡。杨昌彬的大腿被石头擦掉了一块皮,满腿是血,他父亲的左手也骨折了。第二天,父子俩又忍着疼痛,继续上山采药。

“当时,我们经常在一起,他比我大十岁,我喊他‘阿哥’,总是喜欢听他讲红军的事。”杨昌彬说,在养伤的日子里,“阿哥”邱显达会给他讲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讲共产党带领穷人闹革命的故事。从此,杨昌彬就记住了红军,记住了共产党。

几个月后,邱显达的伤痊愈了,跟杨昌彬父子表达了想走的意思。杨昌彬很舍不得说:“阿哥你别走,留下来吧,和我们一起种田。”邱显达用伤腿蹬地,跳着说:“你看,我的伤全好了。我是一名红军战士,一名共产党员,我得去追上队伍!谢谢你们的救命之恩。我没有什么报答你们的,我原来是一个篾匠,我就织一担皮箩给你们做个纪念吧。”于是,他上山砍来楠竹,开始没日没夜地织。一个星期后,一担皮箩就织好了。

红军阿哥的手艺好,打的皮箩又密又牢,像指甲壳一样光滑。皮箩打好了,阿哥也要走了,杨昌彬很舍不得。在村口的大树下,邱显达给杨昌彬父子连磕了三个响头,哽咽着说:“等革命胜利了,我一定回来看你们。”说完,就依依不舍地走了。杨昌彬望着阿哥远去的背影,泣不成声,大声喊道:“阿哥,你一定要回来!”

85年过去了,邱显达这一走就再也没了消息。当年的吊脚楼也翻新了,杨昌彬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变成了一位白发老人。他常常独自一人来到当年与阿哥分别的村口,望着阿哥离去的方向,喃喃自语:“阿哥,你在哪里?怎么一点儿消息也没有?怎么还不回来呀?”

多少年来,杨昌彬一直珍藏着这担皮箩。每当看到皮箩,往事就涌上心头,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流。他常说:“留住皮箩,就留住了红军精神,留住了侗乡人民对红军的热爱,对共产党的拥护。”

人们把皮箩故事编成歌:“门前青山坡连坡,我送红军出山窝。我的侗家老阿哥,你的恩情记在我的心窝。我的红军小阿哥,你负重伤痛在我心窝……收下这担小皮箩,看见皮箩就想起我的哥。”

这担皮箩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好看的深红色,像上了漆一样。如今,它静静躺在通道转兵纪念馆的展厅里,成为红军与人民群众血肉深情的见证。

来源:通道融媒

作者:通道融媒

编辑:黄俊

本文链接:https://www.tongdaonews.com/content/2020/09/27/839417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通道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