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雨,无拘无束,飘飘洒洒,弥蒙在刚抹上浅绿的大地上。
细细的雨像无数蚕娘吐出的银丝,千条万线垂挂在天地间。温婉的风在柔柔的雨中穿行,雨滴飘落到脸上酥酥的,略带一点早春的微凉。三月的雨总是如期而至,如多情的江南女子把对大地的依恋化为那缠绵无期的雨季,迷漫了田野山岗,把春的季节渲染得如丹青水墨一般。
平常我对太长的雨期颇感焦虑,可三月的雨却让我心静如水。因为它没有夏季阵雨的急躁与狂热,没有秋雨的惆怅与苍凉,更没有冬日冷雨的残酷与薄情,三月的雨捎带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柔情善意,像纤纤少女来时轻盈,离去无声。在这个引人遐想的雨季,我常常倚窗看那潇潇而下,如银丝、如青烟、如薄雾的春雨,心里就会有一股莫名的冲动。我想投入雨中,让雨飘进心房,酣畅淋漓地享受春雨的洗礼,我还想化为田野黝黑的泥土,让春雨无声地把我湿润,在深沉的土壤中孕育人生的一个个希望。
最缠绵亦莫过于三月的雨,而这份缠绵又极易制造出浪漫的氛围。看那夜幕中细雨如织,在霓虹灯光的映照下如丝丝彩线,点缀出万种风情。花花绿绿的伞下,如燕语呢喃的对对情侣漫步于寂静的小巷深处,而细雨无忌,紧随着缓行的脚步,窥窃一路的缠绵和聆听甜蜜的笑声。雨使得这个季节变得温馨与多情,也使这个雨季的景色多了朦胧的美。我曾迷恋秋的色彩,但殊不知三月的景色远比秋天来得更适宜,更灵动。看那远山朦胧于烟雨中;看田垄上油菜花黄小草含青;看果园里红绿相间花团锦簇;看小桥河旁杨柳抽芽尽显芳菲,这一切无一不在彰显三月景致特有的魅力。
难怪从古到今,三月的雨竟让太多的文人学士不惜为它挥毫泼墨,尽情涂染。关于对三月雨的描述形形色色,有写倚阑人无端怅惘心情时的“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有写色调清新明朗的“渭城朝雨亦轻尘,寒舍青青柳色新”,还有写三月雨高尚品格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脍炙人口的精美绝句。如此看来这三月的雨又有了生命的内涵和情感的依附。
其实那些借物言志或借景言情的诗词,却将这春雨描绘得像琴弦上流出的音符,我以为过于纷扬与飘渺,让人多多少少感觉不太实稳。或许是人与人之间,无论从所处环境,生存状态,对同一物体的认识均存在差异,文人的思想和农人的思维就显然不属同一范畴。春雨在文人眼里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而在农人眼里却是一年的希望,因而,也就有了宋代诗人释智愚的“烟暖土膏民气动 一犁新雨破春耕。”的绝句,有了“三月春雨贵如油”的农人彦语。三月的雨带着春天的使命如期降临人间,滋润着苍茫大地,为田畴灌溉储备丰富的水资源,屯积着万顷粮田里的丰盈与秋后的喜悦,或许这才是春雨的真正价值。
细雨如织,迷濛悠远。这个如水墨画般的季节让被寒冬摧残的物种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那绵绵的春雨就是带给他们活力的甘甜乳汁。
柔柔的三月雨,携带花季的清香,飘落在天地之间,飘落在万物身上,飘落在农人五彩斑斓,田园诗画般的梦境里。
来源:通道融媒
作者:粟远和
编辑:郑候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