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侗乡巨变70年】播阳镇:匠心筑梦七十载,守正创新向未来

来源:通道融媒 作者:播阳镇党委政府 编辑:黄俊 2024-06-21 22:31:23
—分享—

这是一幅画卷,

画出了绿树成荫的美丽侗寨;

这是一首诗篇,

吟醉了风光旖旎的乡村梦幻;

这是一曲赞歌,

唱响了大美播阳的发展乐章;

这里是播种希望、洒满阳光的播阳镇。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播阳镇砥砺奋进、铿锵前行,不断推进大美播阳建设,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偏远封闭走向开放共享,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谱写一篇繁荣稳定的壮美华章。

图片

向“强”奋进,击楫中流立潮头

图片

70载风雨兼程,70载波澜壮阔。播阳向“强”奋进的脚步铿锵有力。

向“强”奋进,以组织提升为印记。播阳镇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西北边,地处湘黔两省靖州、通道、黎平三县交界之地,距县城60余公里,是通道县的“西大门”。1934年12月13日,在通道播阳白衣观召开红军领导人会议,并发出长征初期对部队进行大整编的整编令,史称“通道整编”,拉开党组织在播阳活动序幕。从1947年第九区分部播阳乡等6个区分部到现在18个党支部,从50年代70余名党员发展到现在460余名党员,从原来单兵作战到现在合作共赢,播阳用七十载筑牢组织根基。2022年在县委指导下,成立中国共产党寨什草坪阳朝联合支部委员会,实施“五联五治”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签订《桂湘黔“三省(区)四县”边界党建联建共建协议》等协议,实现“1+1>2”边界防护。培育“红色头雁”,树立边界人才管育“一盘棋”思想,在人员培训、信息共享、产业用工、技术合作、产品销售上采取同部署、同推进,形成重人才、兴产业、促发展、保稳定的边界发展新机制,激发区域联动发展活力。2022年寨什村被评为全市真抓实干村。

图片

向“强”奋进,以创新热潮为注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播阳农业人口占96.7%,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82.5%,是一个典型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大镇。1952年建立播阳农场,1958年县农业学校在播阳农村建立。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免交农业税等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至2023年,全镇水稻种植2万余亩,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其中上寨、播阳等村的高产创建片是全县三大示范片之一。成立粮丰、农丰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以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全方位服务的经营理念不断发展壮大,为湘黔两省边界4000余户农户提供犁田、耙田、无人机植保、收割等农业生产全程农机作业一条龙服务,年完成社会化服务农作物面积1.5万余亩,解决就业人员110余人,集体经济增收近20万元,农业产业全面开花。2017年被评为全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

图片

向“强”奋进,以企业强大为佐证。1958年,播阳镇成立人民公社,镇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至2023年播阳镇企业已达160余家。近年来,播阳镇坚持底线思维、前瞻布局,引进广西来宾永典木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资金整合镇区木材资源,进行厂区设备产品升级,走竹木深加工道路,预计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成为该镇第一家规上企业。积极配合县产业开发区引入中之豪下属企业入园,形成箱包皮具生产产业集群。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完成镇区道路油化及池喇村道提质项目,播阳至牙屯堡新建35KV高压线路已完工并网,2019年,总投资4.6亿元的风电场项目一期工程进场施工,征地510余亩,安装20台2.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新建一座110KV升压站,2020年实现并网发电,清洁能源产值累计达到1700万余元。

图片

向“富”而行,劈波斩浪拓航程

图片

70载弦歌不辍,70载丹心励耘。播阳向“富”而行的脚步从未停歇。

看收入。1953年农民人均收入约30元,1986年农民人均收入291元,至2023年农民人均收入14730元,同比去年增长8.6%。收入端变化的背后,是播阳镇推进产业富民、创业富民、就业富民的持续发力。2014播阳镇共有闷团、寨什、新团、水塔、上湘、地角6个贫困村,围绕“三率一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不愁三保障”惠民政策,实现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当年省定退出验收标准,2014年脱贫70户320人,2015年脱贫255户1170人,2016年脱贫137户631人,2017年脱贫150户652人,2018年114户462人,2019年142户594人,2020年50户117人6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先后完成422户农村危房改造,为贫困群众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14户552万余元 ,2020年雨露计划资助56.9万元,2014—2023年规划实施扶贫项目252个,整合各类资金9380余万元。新建扶贫车间、肉牛养殖、钩藤种植示范基地、中药材油茶套种、钩藤加工厂等“菜篮子+果园子”项目效益明显,实现了传统农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图片

看就业。1953年以来,全镇新增就业0.8万人,其中2018—2023年连续6年新增就业超过0.5万人。与此相同步的是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湘衣依服饰有限公司、鸿兴电子科技等3家企业落户播阳,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至2023年已为县工业园区输送用工100余人。为有效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播阳镇采取“一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等方式,以村企联建合作为抓手,鼓励上湘村入股通道有嚼头股份有限,建立村企联合产业园3处(稻田养鱼1处、泡椒种植1处、优质稻1处),肉牛养殖场1家,受益群众达1200余人。通过苏宁易购、636等平台,每年发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销售额约2600万元,吸纳8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近务工(其中脱贫户11人,固定用工26人,季节性务工60余人),形成村企共建“双向奔赴”的良好局面。

看保障。再来看作为收入再分配方式的社会保障。这七十载,播阳突出教育、医疗、养老三项重点,增强富民底色。

图片

至2023年末,全镇共拥有普通中学和小学8所,小学升学率达100%,考取二本以上高校新生累计2030余人,通道县第一位考上清华的学生是播阳籍人士。引导各村(社区)陆续成立教育基金会,累计发放助学金23万余元。全面完成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医院全科医生配备,至2023年末拥有床位数50张、拥有医务29人,获县级清廉医院称号。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以上,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一站式结算”参保人群全覆盖,慢性病管理签约服务覆盖率达100%。

图片

向“美”而立,古老侗寨焕新颜

图片

70载峥嵘岁月,70载砥砺前行。播阳向“美”而迈的脚步始终如一。

人居环境日新月异。“过去在播阳镇部分村,因为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粪便露天堆、污水到处流’,一度造成‘环境荒漠’的现象。”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生态美、村庄美、产业美、生活美、风尚美“五美”建设标准,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豪迈情怀、“乘风破浪击鼓冲锋”的战斗精神,集中开展镇区专项治理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规范农贸市场及周边经营环境,2018年先后完成上湘村、陈团村污水管网系统建设,不断刷新镇村“高颜值”。完成城乡垃圾清运一体化,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有毒有害垃圾规范处置率100%。新建镇区污水管网,镇区污水收集率达85%、处理率达100%。实施垃圾分类模式,各村设立再生资源回收站,大力实施集镇提升工程,全面整治镇村顽瘴痼疾,陈团村、水塔村获评2022年县级和美村庄。

图片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70年代之前,境内交通运输主要依靠古驿道人挑马驮及播阳河水路运输。1986年修通播阳至流团接贵州黎平县洪州区段公路;1993年犁播(犁头嘴至播阳)公路建成并通班车;1995年播独(播阳至独坡)公路改造后通班车,播大(播阳至大高坪)、播洪(播阳至洪州)等断头公路相继修通;全镇12个村(社区)全部实现通车,里程达141公里,2010年播阳镇汽车站投入使用,建成18个农村客运招呼站,先后开通龙吉村、闷团村等9条客运班车,打造农村客运交通网,每天有发往县溪、双江、靖州、洪州等地班车共35车次,交通动脉的畅通为播阳高质量发展拉开“骨架”,实现从“无”到“有”跨越。1956年成立播阳邮电支局,1973年开通邮政特快专递、物流配送等业务,2015年乡村通邮率100%。2000年各行政村开通程控电话,2020年电信、移动信号覆盖率均达100%。快递物流业务量近年来以30%的增速迅速增长,圆通、中通、申通、顺丰、百世、韵达、湘村优选等10余家物流公司、电商平台进驻镇区,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图片

生态价值全面增效。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成立湖南省播阳镇与贵州省洪州镇两省边界河长制志愿者之家,常态化开展河道“清四乱”等专项行动,与贵州省际交界水域开展禁捕联合执法,将“单打独斗”变为“联动作战”,渠水河水域水质总体稳中向好。成立护林员之家,坚持生态治理与监督管护并举、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互促、森林防火与经济效益共赢,探索实施“党建+林长制+护林员+网格员”的工作机制,通过“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等工程,森林覆盖率从1994年68.9%到现在82.48%,全镇森林资源稳步提升,境内古树名木1290株,建成300亩以上油茶种植示范基地3个,黄精示范种植基地2个,钩藤基地3个。积极融入通道县林业碳汇开发试点县建设项目,围绕林业碳汇增量、林业碳汇产权、林业碳汇开发、林业碳汇金融四大工作思路,完成国储林建设4000余亩,全面推动镇域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图片

向“高”攀登,初心如磐笃行坚

图片

70载栉风沐雨,70载薪火相传。播阳向“高”攀登的脚步虎虎生风。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1967年,寨头水轮泵站建成,境内居民开始水力发电照明,解决了播阳公社机关、学校和东门、南门、上寨、陈团、新团等大队的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至2015年,全镇有小水电站4座,小(二)型水库2座,骨干塘8口,山坪塘62口,电排灌8处,水轮泵站3处6台,实现供电全覆盖,2013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2017年全镇11个村、1个居委会、中小学均实现自来饮水。以建设“红色播阳、活力播阳、秀美播阳、平安播阳”为目标,建成红军桥、红军堤、公厕、农贸市场、社会停车场等设施,修缮白衣观等文物。实施房屋风貌改造422户,安装太阳能路灯1700余盏,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2000多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统筹推进人大、政协、统战、群团等各项事业,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乡镇机构改革,乡镇体制、综合行政执法机制等一批重点改革稳步推进,成功创建市级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示范点,白衣观获批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乡风文明亮点纷呈。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全面构建起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12个,设立“红色图书专区”,添置党史、民族团结故事汇等书刊100余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青春“悦”读等各类宣讲活动,成功举办“弘扬长征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共促民族团结进步、“三乡.九月九.恰坪习柳”联谊、油菜花节、赛龙舟等民俗文化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民族团结创建+志愿服务”为抓手,设置民族团结进步签名墙,开展田间课堂、乡村夜校,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挖掘红色故事、非遗文化、孝德文化、民俗文化等,讲好“一杆红军秤”“五姑嫂舂米送红军”等红色故事。精心打造出“红色”“绿色”“古色”播阳等具有特色的生态家园,上湘村、陈团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上湘村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寨什村牛腿琴(侗族琵琶歌)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

社会治理和谐稳定。全面推行“一村一辅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划分微网格147个,深化三源共治和积分制管理,推行“邻里事、邻里议,邻里忧、邻里解,邻里忙、邻里帮”的自治方式及“五个一”工作法。成立“湘黔两省边界人民调解委员会”,制定《寨什村-草坪村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寨什村-草坪村边界管理协调处理制度》等多个社会治安联动防控和矛盾调解化解机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邪教、电信诈骗、非法传销、枪爆等非法活动。持续开展各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及“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全镇多年以来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2017、2020、2023年均获评市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图片

七秩芳华颂雅章,砥砺奋进再启航

图片

图片

回眸,播阳用奋进之笔写就高质量发展的精彩华章。展望,播阳必将以意气风发的少年之姿,大气磅礴的壮年之势,聚焦县委“四县”建设目标,在新的“时空轴”和“坐标系”中奋力续写“强富美高”新篇章。

来源:通道融媒

作者:播阳镇党委政府

编辑:黄俊

本文链接:https://www.tongdaonews.com/content/646840/68/140278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通道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