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融媒1月4日讯:地马村位于湘、桂、黔三省交界地,牙屯堡镇南部。走进地马村,笔直的铁轨南北贯穿,蜿蜒的河道清澈见底,凉亭、鼓楼镶嵌其间,一幅静谧和谐的侗寨景象映入眼帘。
今年来,地马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为“第一动力”,紧扣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携手乡予社工公益组织在基层治理方面探新路、开新局,以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为“小切口”,建立垃圾分类治理长效机制,探索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方法,打造了垃圾分类“地马样板”,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蝶变”正在悄然发生。
小组织发挥大作用。过去的地马村,群众卫生意识不强,村道、河道卫生状况较差,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打通难点堵点,改善人居环境,地马村党支部积极引进乡予社工公益组织,内外兼修,以小切口实现乡村“颜值”大提升。根植“共治”理念。“乡予社工”致力于乡村发展建设,以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聚焦乡村生态友好、生计可持续和文化保育三大社会关切问题,推动生态、生计、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共治。以垃圾分类治理为抓手,引导村民爱护村庄环境、参与村庄环境保护,共同建设美丽地马。培育“自治”组织。立足于乡村治理改善,在地马村党支部和乡予社工带领下,培育了一批乡村骨干队伍,组建文化传承小组,专注于挖掘和培育本村优秀文化资源。今年10月,在乡予社工带领下,小组成员去到贵州黎平流芳村学习取经,从中汲经验、拓思路,进一步坚定了目标和方向。强化“德治”教化。组织“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暨垃圾桶发放仪式”、生态菜园种植、厨余垃圾堆肥等活动,让村民参与其中、乐在其中,逐步形成“组织引领、社会参与,党员带头、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通过童谣计划,由小组成员主导、村民自编自演的《月亮谣》,在戊梁飞歌·“乡”当怀味——民俗文化周周乐舞台上好评连连,并获得了月赛冠军,充分激发了村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小网格织就大格局。按照“村委积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村组抓好落实,百姓成为主角”的原则,积极探索“户分类、组收集、村处理”的垃圾分类治理模式,实施网格化管理。片区打擂台。将全村270余户900余人划分为老寨、新寨、白岩坝等三大片区,组织人居环境整治擂台赛,片区间交叉检查,相互发现问题,相互借鉴经验,不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成果。据统计,各片区累计开展擂台赛3次,清理河道2公里,平整地面60平方。组户大比拼。开展“美家美妇”“最美庭院”评选,设立红黑榜,每月对各组、户间垃圾分类治理情况进行评比表彰,激发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内生动力。结合“门前三包”等制度,开展文明户(清洁户)评比、“三八”妇女节观摩等系列活动,形成家庭环境“你净我追”的良好氛围。人人共参与。推行“3+1+N”制度,构建“三长(片长、组长、邻长)-党员-群众”的垃圾分类治理组织体系,聚焦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垃圾转运等方面,为村民提供“保姆式”服务,有效促进老人、学生、妇女等农村主要留守人群对环境卫生的观念转变。促使地马村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内涵美”,绘就了美丽乡村大格局。
小角色担当大事业。垃圾分类治理,重点在“治”,关键在“人”。为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紧紧围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工作目标,着力抓好示范带动,通过讲感情、讲意义、讲奉献,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农村旧貌换新颜。学生带家长。在中小学生群体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活动,印发“活动倡议书”60余份,发挥学生群体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实现“文明整个村寨”的目标。同时,开展“小小监督员”“随手拍”记录活动、“最美家庭小卫士”评比,让学生在无形中影响家长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文明和谐的良好家风。党员带群众。按照联村领导包村攻坚,党支部和微小网格包点包段,将全村分为166个小网格,由村支部书记、党员、入党后备力量任网格长,任务分解到岗、明确到人。立足老党员、老干部政治素质高、群众反响好、宗旨意识强的优势,引导老党员、老干部主动担任环境整治的“宣传员”“督察员”“调解员”,传递保护生态文明的正能量。先进带后进。发挥“星”力量的作用,每月评选文明卫生户,让村民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爱护村寨卫生的自觉意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全村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目前,全村共完成30个“文明卫生户”的创建工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既提升了“颜值”,更增加了“气质”。
小垃圾变成大资源。聚焦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探索可持续化发展路径,实现各类垃圾“变废为宝”。推进分类治理。由地马村党支部和乡予社工共同出资,为每家每户配备一组绿色、黑色两个密闭式垃圾分类桶,绿色垃圾桶用来放可回收垃圾,黑色垃圾桶放其他垃圾,全部采用数字编号的形式精准链接到户。社工、志愿者、“红领巾”主动上门服务,用“可以当肥料”“可以卖钱”“有害”等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垃圾分类的含义和做法,帮助村民分类处理生活垃圾,有效解决垃圾分类治理难点症结。开展集中处理。收集废弃的玻璃瓶、白色垃圾、烟头等,逐步推进“玻璃墙”“垃圾分类文化墙”建设,让“垃圾”成为地马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有效处理有机(易腐)垃圾,利用堆肥垃圾桶,通过“收集有机垃圾—堆肥形成肥料—生态种植瓜果—品尝丰收果实”的生态种植模式,缓解厨余垃圾处理压力,传播生态种植理念,让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实现生态环保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实行积分管理。组织“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暨垃圾桶发放仪式”,开展环保教育、宣传垃圾分类兑换积分和环境改善行动,设立垃圾回收积分兑换工作制度,建立270余本“积分存折”,村民通过回收自家和村里的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兑换积分,通过积分换取扫帚、洗衣液等各类实用物品,不断调动村民垃圾分类治理积极性,促进生态文明理念传播。
建设“美丽乡村”必先“美化乡村”。垃圾分类治理为地马村卫生环境开启了“美颜”模式。下一步,地马村将垃圾分类治理与农村改厕、人居环境整治、庭院经济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通道融媒
编辑:王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