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融媒7月9日讯:7月4日,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央媒省媒采访团第四站走进通道皇都侗文化村,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织造技艺,领略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入侗寨,热情好客的侗族阿哥阿妹便以悠扬的侗琵琶歌迎接远方来客。走进湖南侗锦博物馆,采访团仿佛置身于侗族文化的艺术殿堂。从日常佩戴的侗帕侗帽,到节日盛装上的侗衣侗带,500余件馆藏珍品铺陈出侗族织造的精湛技艺。织娘端坐于古老木质织机前,双手熟练地穿梭引线,脚有节奏地踩动踏板,彩色丝线在织机上翻飞起舞。
侗锦织造技艺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侗锦有“素锦”和“彩锦”之分,以其独特的编织工艺、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亮丽和谐的色彩、高雅凝重的品质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我国著名的织锦之一。
侗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粟田梅向采访团介绍,侗锦的织造工艺复杂,需要经过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绞经等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侗族妇女的心血。锦上的纹样种类丰富,包罗万千,有动物、植物、几何、文字、器物、人神纹样类等,这些纹样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寓意来表达情感。例如,似人手牵手的哆耶纹就象征着民族团结和人丁兴旺。
2008年2月,侗锦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粟田梅坚守传承40余年,已培训学员数千名。
侗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粟田梅说:“他们来学技艺,我都是无保留地传授,培养后继人才。”
粟田梅还积极推动产业发展,筹资成立了侗锦合作社,建成了全县最具规模的“中国侗锦传承基地”,生产的侗锦远销新加坡、美国等国家,打造了集非遗传承、制造、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让非遗产业成为群众致富的“新饭碗”。
通过探访,采访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侗锦织造技艺的深厚底蕴,纷纷通过自己的镜头和笔触记录下来。
华声在线记者朱倩萱说:“我感受到了侗族人民的热情和魅力,了解了侗锦织造技艺的发展,是很难忘的体验。作为新媒体人,也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力量,把非遗文化推广出去。”
来源:通道融媒
作者:杨雨晴
编辑:李央
本文为通道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tongdaonews.com/content/646941/91/15113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