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马龙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切实抓好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于2013年2月底在全县率先建成了规范化的便民服务中心。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在破解群众办事难的难题,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构建便民服务中心更新观念是前提
由于乡镇机构设置和干部传统工作方式等原因,许多群众反映到乡镇机关办事普遍存在“人难找、门难进、事难办、办事繁”的现象,这影响了党群关系,损害了政府形象。如何更好的方便群众办事,让农民群众“走进一个门,事情都办成”是乡镇党委、政府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便民服务中心作为服务群众最直接、联系群众最紧密的重要平台,在推进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建设以及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中的起着重要作用。马龙乡党委政府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将建好便民服务中心,作为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改进政府服务的重要举措,做到领导上加强、经费上保障、人员上优先、力量上倾斜,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便民服务中心领导小组,协调解决中心建设和运转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了中心组建到位,有序规范运转。2013年1月份在乡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筹措6万元资金,对乡文化大楼一楼100多平方米的场地进行装修作为乡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场所,让各站所到中心集中办公,为群众提供“柜员式”服务。中心为每位工作人员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在中心的大厅内还设置了休息椅、报架、饮水机、纸张、笔等方便群众休息和办事;在报刊架,还放置了农业科技相关的报刊杂志和最新法规政策、惠农强农资料供群众随意取阅。由于乡党委、政府的重视,创造条件完成便民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为中心开展便民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
——构建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是根本
便民服务中心是政府为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服务到位不到位、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衡量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成败的根本标准。在建设便民服务中心过程中,我们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把“让农民群众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按“能进则进”的要求,我们对全乡涉农、涉企全部项目进行了梳理,把与群众关系密切的计划生育、民政、合作医疗、国土、司法、林业、安监、农技农机等部门及相关的28个服务项目,统一纳入中心,实行集中办公,并实施监控;按各服务项目的要求,从各办、乡属各部门站所抽调1至2名政治素质高、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固定进驻窗口办公,打造“政务超市”。其次,我们努力在提供服务上做到优质高效便捷。在中心实行了“统一受理、分类承办”工作机制,凡是在中心能当场能办的立即办,确实不能立即办的,由中心统一受理后直接转交相关部门限期办理;确实无法办理和代办的项目及时向群众解释清楚或帮助做好联系工作,同时,在12个行政村设立了为民服务全程代办点,配备一名素质好、办事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村“两委”负责人或大学生村官担任代办员,代理村民请托的事项,村民有事情既可直接到乡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也可选择通过村代理员办理。在大厅中,我们将便民服务大厅办理事项、内容、条件、流程全部上墙告知,将代办人员的姓名、办事结果、在政务公开栏进行公开、公示,让办事群众一目了然。大厅实行领导轮流坐班制,每天至少有一名班子成员在中心轮流值班,负责协调处理日常事务、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等。以上举措,实现了群众进“一道门”、在“一个窗口”、通过“一站式服务”便利的办妥想办的事。中心投入使用三个月以来,共为群众(代)办理土地建房证、山林权证和计划生育准生证等各种证照97件;为群众提供新农村合作医疗、农机补贴、农村低保等咨询服务661人(次),受理办结群众信访5件,调解矛盾纠纷20起,获得群众的广泛好评。
——构建便民服务中心务实创新是关键
便民服务中心建设,要切实发挥它的作用,达到真正便民利民的效果,必须坚持务实创新,要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解决群众办事难题,并努力满足群众的其他需要。为此,我们便民服务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创新:一是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我们为方便群众办事积极拓展中心服务时间和空间。比如,为让群众少跑“冤枉路”,开展“电话预约服务”;为方便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及残疾人,派工作人员送“服务上门”。二是延伸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功能。从满足群众要求出发,主动延伸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比如,跟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衔接,出资建立覆盖全乡手机用户的信息发布平台,以发送短信的方式及时将包括惠农强农政策、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灾害预警等各类信息发到农户手机上,同时利用公开栏进行及时发布,使全乡广大群众及时、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据统计,至5月底,已发送便民利民短信2500余条。三是开放民情接待室。在便民服务中心我们还开辟了一个民情接待室,开通民情热线,受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接受群众政策咨询、利益诉求等,对相关事项民情接待室实行一事一登记制度,做到限期办结、按时反馈;民情接待室24小时都有人轮流值班,热线24小时有专人负责,主动打造从周一到周日全天候的便民服务中心;四是印制发放便民联系卡。联系卡印制有:全体干部职工联系电话,常用的服务项目的办理须知、联系电话以及日常生活安全提醒,让群众“一卡在手,办事不愁”。截至日前,全乡已发放便民联系卡1800余张,基本上做到一户一卡。通过以上创新举措使便民服务中心逐步从按章服务向按群众需求服务,由单一的咨询办证服务转向全方位综合服务转变,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获得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构建便民服务中心规范有序是保证
建立乡便民服务中心,贵在为民、重在便民、实在利民,要实现为民、便民、利民的目的,就必须把服务中心打造成 规范服务的政府服务平台。我们从规范完善组织体系、规范运行机制和规范考核机制三个方面着手确保了乡便民服务中心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规范组织体系。为切实加强便民服务中心的管理,我们成立了由乡长任主任的中心管理办公室,安排班子成员轮流坐班负责便民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加强对工作人员管理和现场协调,确保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规范运行机制。便民服务中心建立了办事公开、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全程代理、服务承诺、考勤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各服务事项办理的条件及工作流程,明确了窗口岗位及人员的工作职责,确保了便民服务中心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规范监督考核机制。对中心我们采取领导干部坐班、视频监控镜头全程记录、纪检干部监督、“两代表一委员”和群众代表民主评议等方法对便民服务中心办事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同时对我们对大厅各服务窗口制订了严格的考核方案,考核方案包括工作人员出勤率、受理各类事项办结情况、服务对象评议等内容,中心采取日常管理和月度、季度、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各窗口的履职和服务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对评为优秀的予以表彰,对办事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不好的窗口工作人员按情节严重给予相应纪律处分,坚决杜绝了工作人员发生违反“八个禁止”行为,坚决杜绝了行政审批中出现“吃、拿、卡、要”行为。“三个规范”确保了便民服务中心规范有序运行,为民、便民、利民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我乡通过便民服务中心的建设,使干部的作风得到了进一步转变,机关效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干群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密切,初步构建了“知民情、解民忧、便于民”的新型便民服务工作机制,开创了为老百姓服务工作的新局面。但建设便民服务中心作为推动基层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还有待继续充分挖掘其内涵,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创建全市一流、全省先进的便民服务中心,打造更加高效便民的政务服务平台,为马龙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中国通道
作者:陆群好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