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赵旭东:深化政银企合作 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来源:中国通道 作者:赵旭东 编辑:redcloud 2014-06-16 10:12:04
—分享—

  政银企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唇齿相依。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越繁荣,金融就越发达;金融越繁荣,经济就越发展。企业是经济的活力所在,企业要发展壮大,要有资金要素来保障;同时,银行要生存发展,需要一批优质的客户来支撑。如何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和常态化的工作,为企业融资和金融服务打造便捷通道,实现金融资本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切实提高企业与银行的融合度,营造好金融服务环境,建立一种新型的政银企合作关系,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当前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树立共赢意识,实现政银企互惠互利

  从政府的角度看,既“心急”又“心疼”。投资拉动依然是通道实现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由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基础较差,银行仍然是融通社会资金的主渠道,县内企业对银行贷款依存度高,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扩大投资仍将以信贷投入为主。没有资金投放,加大投入就是空谈,企业发展就是无米之炊,经济增长就没血液,发展就无从谈起,民生也就无法保障。只有政银企联手,扩大信贷投放,把县内自有资金充分利用起来,才是扩大投资的重要渠道。

  从银行的层面看,既“重存”又“惜贷”。加大投入是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需要,更是各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小产出,不投入没产出,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银行和企业来讲,都无例外。主观上看,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存有不适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零风险”信贷意识,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也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前,政银企都在“过关”,银行必须要突破这种意识,正确处理好存与贷的关系,既要树立“存款立行”的观念,更要树立“贷款兴行”的经营理念,找准风险与收益的切入点、结合点,在挑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树立金融根植于地方经济的意识,亲企、亲商、亲项目,视支持企业加快发展为己任,大力支持企业生产经营。

  从企业的视角看,既有“近忧”又有“远虑”。通道的企业基本都属于小微企业,比起大中型企业来说,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弱势体现在获取外部资源、抢占市场份额等领域中,这些方面小企业是缺少足够竞争力的,融资难、贷款难一直是制约和困扰着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出现这样的状况,既有企业自身的信用意识和财务规范的问题,也有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尤其是担保机构运行实效的问题,更有政府、企业、银行、担保公司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因此,作为政府,有必要搭建信息沟通和交流协作的平台,探索解决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求得多方共赢发展。作为企业,如何与银行对话,赢得银行支持,应该按照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化运转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格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融资管理机制,克服管理不规范、经营决策随意性大的现象。同时,要努力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增强金融部门信贷资金投入的信心。

  二、抓住关键环节,推进政银企深度对接

  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要实现互惠合作,必须找准合作的切入点,抓住工作的关键环节,广泛沟通,深度对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实现三方信息互通。确保县域经济发展的信息互通。对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作重点、工业经济运行和主要产品产销形势、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新项目储备情况、项目资金落实情况以及招商引资最新动态等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向各金融机构和企业沟通交流,做到信息互通。确保企业经营发展的信息互通。对企业的资信等级、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发展前景、融资需求,以及融资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措施和思路等情况,企业应当及时向政府和各金融机构沟通交流,做到信息互通。确保金融机构运行的信息互通。对金融运行总体情况、各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政策措施,贷款的条件、程序以及金融新产品、新业务等情况,各金融机构要及时向政府和各企业沟通交流,做到信息互通。

  实现关键项目互接。注重金融服务与主导产业项目的互接。围绕通道民俗和生态旅游业、种养殖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等主导产业发展,扎实开展与金融机构的项目对接工作。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信用度高的企业,联合金融机构主动上门服务,扩大信贷规模,真正实现“帮你成功,助我发展”的目标。注重金融服务与民生项目的互接。强化市场运作理念,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社会民生等方面积极出台优惠政策,推进生态建设、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项目与金融对接,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努力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金融效益的互动发展。

  实现基础工作互动。加强政银互动。通过完善金融机构负责人会议制度等形式,密切政府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切实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创建金融安全区。加强政企互动。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市场运作机制,疏通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政府和企业应当构建战略伙伴关系,在政企互动中共同承担起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繁荣的责任。加强银企互动。金融机构要克服“零风险”信贷意识,既要支持大中企业,为其“锦上添花”;更要关注小微企业,为其“雪中送炭”。企业要树立“产品找市场”、“缺钱找银行”的理念,使银行成为企业的第一选择,企业成为银行的第一客户。

  三、坚持合力共为,开创政银企合作新篇

  地方经济发展不仅需要政通人和,还需要银行的调控、企业的繁荣发展来支撑,银行、企业的发展壮大更离不开地方经济发展的土壤滋养和雨露滋润。全面加强政银企合作,要充分调动政府部门、企业、银行的力量,努力形成三方合力共为、共创新篇的良好局面。

  政府部门要专于引势,营造良好环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熟悉上级政策、掌握大量信息、肩负服务使命,要进一步强化职能意识,积极协调组织,切实做好服务,架起银企合作之间的桥梁。精心包装大项目。项目是争取金融支持的载体,政府部门要结合管理职能,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投资导向,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与上级的衔接汇报,精心挖掘、梳理、论证、筛选,储备和包装一批影响大、带动强、银行感“兴趣”的重大项目,为银企合作创造条件。做好引导服务。政府部门要着手建立健全与银行、与企业的定期推介交流平台,积极推介包装成熟的重大项目,及时传递支持金融的利好政策,在搭建交流平台中进一步扩大银企合作的成果。营造金融安全环境。坚持优化金融服务、改善金融环境,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帮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积极帮助银行做好各类贷款特别是公务人员贷款的清理工作,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的考核机制,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小微企业要勇于乘势,主动争取支持。企业应当放开脚步,巧借外力,多方融资,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来。要着力解决诚信的问题。信用是企业的“命根子”,是企业争取银行信贷资金的“底牌”,也是企业争取项目、引来投资的靠山。对于企业来讲,只有讲诚信才能赢得客户、赢得支持、赢得发展。企业要改变“欠贷有理、不欠白不欠”的错误观念,树立“诚信第一、诚信就是生产力、诚信就是竞争力”的思想,对银行的借款要严格按规定使用,按时还本付息,赢取银行信任。在信用建设上,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严格财务会计制度,正确处理借贷关系。要着力解决内力的问题。企业是银企合作项目的主体,企业家应当改变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心态,强化忧患意识,树立做大做强做精的理念,在产品换代更新提质、产能工艺升级改造上谋求主动,积极作为,创造有利条件。作为企业,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认真调查分析市场走势、消费态势,精心论证和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广、发展效益好的项目,主动与银行对接,供金融机构挑选,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金融机构要善于借势,积极提供服务。今年,中央经济改革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将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信贷投放趋于平稳。金融机构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难得机遇,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主动对接企业,实现资本与项目的强强联合,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提供更大的金融支持,也为自身扩大市场份额开辟出路。要牢牢把握服务方向,降低信贷门槛、精简信贷手续、扩大信贷额度,着力提高信贷服务质量和效率。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积极报告地方的产业优势、发展态势以及优良的信用环境,积极争取更多的贷款指标。要主动深入企业主动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进行经济分析、市场预测和项目论证,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财务制度,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作者系中共通道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来源:中国通道

作者:赵旭东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通道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