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溪文化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究

作者:欧岩用 编辑:redcloud 2015-01-10 11:27:01
—分享—

  五溪”是中国历史上对湘黔川鄂边境地区一个特定地理单元的称谓,得名于汉代古武陵郡内沅水中上游的五条溪,酉溪(酉水)、辰溪(锦江)、无溪(舞水)、雄溪(巫水)、清溪(清水江)。五溪地区应大至包括湖南的沅陵、永顺、桑植、张家界、古丈、龙山、保靖、花垣、吉首、泸溪、辰溪、麻阳、凤凰、溆浦、中方、芷江、新晃、洪江、会同、靖州、通道、城步、绥宁、洞口、隆回,湖北的鹤峰、来凤、咸丰、宜恩,重庆的黔江、酉阳,秀山,贵州的松桃、铜仁、镇远、江口、石阡、黎平、黄平、锦屏、玉屏、天柱、三穗、岑巩、凯里、台江、剑河、雷山,广西的三江、龙胜等五十余县市。这与汉代的武陵郡相比,基本上保持一致。现怀化市位居五溪中心,方圆半径达500公里。

  “五溪文化”就是五溪流域以汉、苗、瑶、侗、土家族等(统称神农氏族后人)为主的多民族人民在人类发展史变迁中的生产生活实践和长期的交往交流中,自然形成和共同创造的一种远古璀璨的地域文化。

  五溪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在这里考古发现了舞水河岩屋坡遗址、靖州斗篷坡遗址、洪江高庙遗址、新晃高坎垅坡遗址等丰富的旧、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遗存。沅陵虎溪山西汉沅陵侯吴阳墓出土了漆器、陶器、玉器、铜器600余件,竹简千余枚,考古学家们还在五溪地区发掘出距今五千至七千年的稻作、制陶遗址十二处之多。斗篷坡遗址是长江流域最大的古建筑遗址之一,内有洞房基五十四座,灰坑、灶坑二十五个,窑址七座,出土玉、石、陶、木生产和生活用具三千多件,还出土了大量碳化了的水稻、瓜子、板栗等种子;最有意义的是生活用具中有一件竹饭篓竟和西南地区农家至今还在使用的饭篓一模一样,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三大成就”中的红陶和黑陶;而且用于祭祀的陶器上还印制有许多神农氏族图腾的图案。这些轰动世界的发现,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近代通过五溪流域大量的出土文物及文字记载考古研究发现,证实“炎帝故里”在沅水上游五溪流域,炎帝之前的上古“有巢氏”、“伏羲氏”、“盘瓠氏”及炎帝后裔中“蚩尤氏”、“祝融氏”、“共工氏”、“夸父氏”等都出自沅水流域或周边地区,(沅陵已故学者 周光烈找到了“盘瓠故里”在沅陵的证据.陈子艾教授发现了“蚩尤故里”在湘中新化的证据,林河先生发现了“有巢氏故里”在沅水支流舞水流域的证据,阳胜国收集了大量的证据证明“炎帝故里”在怀化会同县境内),进一步证实苗族发源于沅水流域, 神农氏炎帝就是苗族的祖先,著名学者陈元德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一书中明确指出:“炎帝系南方苗族之酋长,因发明农业又地处神州,故名神农氏”。《春秋左氏传》载:“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这和苗族关于姜央和姜央妹婚配繁衍人类的传说不谋而合。苗族在他们的《古歌》中明确承认自己是炎帝后裔。这把苗族居住五溪的历史已经追索到了公元前三世纪。大量史料和口碑资料说,五溪是盘瓠文化的发源地,盘瓠是苗族最古老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据今1万至10万年间)盘瓠氏族部落就进入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他们以女性为头领,以神犬为图腾,以玉钺为王寇,以击鼓为社。渡过了绿色生存,经历了原始鼓社,为五溪的远古人类生存开创了前提。2002年考古学家在黔中郡故城附近发现盘瓠洞,洞内遗存物证实,洞穴中止人类居住已有一万五千年之久。

  五溪文化,是以滩文化(农耕文化)、巫文化(祭祀文化)、盘瓠文化(氏族文化)为主体,在后期的民族融合中结合了楚文化(楚辞)、汉文化(儒学)、佛教文化等文化因素。而尤其以盘瓠文化、巫文化、傩文化为其特色。与以周程朱张陆学说及王(夫之)魏(源)思想为主体的湖湘文化有很大区别。可以说“五溪文化”与传统的以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为主的湖湘文化是不同的两个文化类群。

  五溪文化是一个多民族的多元文化。神秘诡异的巫文化在五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乐诸神。”如今此风犹存,在五溪各民族中,至今仍流传着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傩戏”,它与“辰河戏”、“阳戏”、“傩技”、“巫技”等,都有着鲜明的巫风。

  五溪文化类群中的盘瓠文化,是以苗族文化为主。苗族的历史十分悠远,其先民和远古时代以蚩尤为首的“九黎”、“三苗”、“南蛮”部落联盟有着密切的氏族关系。这里的先民相继发起“九黎”部落联盟,出洞庭顺长江流域向东延伸发展,与东扩的黄帝部落联盟发生战争;后又组合“三苗”部落联盟集团,相继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尧、舜、禹部落展开了长时间的武装对抗。战败后的三苗子民经过一千多年的南移西迁退居故里,商、周时间,“三苗” 部落被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称为“南蛮”。聚居在五溪区域的先民被称作“黔中蛮”、“武陵蛮”、“五溪蛮”, 春秋战国时期,受中原民族大融合和频繁战争的排挤,尤其是受秦楚之战的影响,这里的先民逐渐迁入贵州、广西、川南、云南的山区。经过时代的变迁,大约在唐、宋时期,各地蛮民渐渐成为一个稳定的苗族族体,基本上形成了现今这种苗族分布格局。

  神农氏族特别崇敬火神,所以象征火的太阳和凤鸟就成了其氏族的图腾;沅水的“沅”字苗语意为 “鸾”,鸾即“凤”的雄性,高庙遗址出土文物中祭祀用陶器上发现许多代表神农氏族图腾的太阳和凤鸟图案。沅水流域的这种图腾文化延续至今。 会同、靖州、绥宁、洪江及广大周边地区,在一些窗花剪纸、古建筑屏风和老式家具上都可见到“鸾凤呈祥”、“双凤朝阳”等雕刻图案;古墓的墓碑上这类图案更是比比皆是。苗族的民间文学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苗族古歌古词是苗族神话和口碑历史的主要载体,亦称苗族史诗。它主要包括开天辟地、铸日造月、射日射月、人类起源、洪水滔天、兄妹结婚、战争迁徙等篇章。我国西南地区的苗、瑶、侗、土、彝、水等少数民族都起源于远古环洞庭湖地区的沅水流域以神农氏炎帝为代表的“三苗”部落联盟集团,不论时代变迁他们无不承传和保持着神农文化的基本特征。

  “五溪文化”遗传在五溪地区流传许多神农“偿百草”的传说。黔阳有个“药王谷”,说的就是神农试吃“断肠草”死后成仙的故事。今天一些中草药郎、巫医、巫师每月初一、十五仍然传承敬祭药王神农祭祀礼仪。金庸武侠小说中述说“药王谷”的神奇药物,黑玉续断膏、蛮人蛊毒、九死还魂水、断肠草、在五溪流域却有其实,而且至今都是五溪流域的草药师、巫医独门绝枝。

  “药王谷”地处安江至沙湾的中心地域,是地球上的一小点,然而这里真可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民间地仙指出“四面龙狮舞,澄江不外流,若能居此地,五代可登基”。科学研究工作者发现“药王谷”是世界罕见的生物物种遗传变异活跃区,堪称“物种天堂”,它会使人变得聪明,禾稻变得高产,水果独具奇香……。近30年,凡是南方主要农作物和学术界有人研究的作物,不管是水稻、棉花,还是果树几乎都在安江“药王谷”境内及附近找到优良变异材料,在“药王谷”这一弹丸之地,仅水稻(香稻)、柑桔、棉花、鸡(雪峰药用乌骨鸡)等少数几种动植物中,科技工作者发现、启用优良变异材料达168个,获得重大育种成果31项,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和氏神农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在安江“药王谷”境内试验成功似乎蕴含了几分巧合;但几千年呵护中华民族健康的中医药却实实在在是神农氏在这里奠定了开创历史的第一步。

  五溪区域内地质构造简单,地层为一整套稳定的沉积板页岩地质岩层,表层为石灰岩发育的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肥沃,很多地方从岩山下面“断层”地质中冒出来能治病强身、促进动植物生长的“神水”、 “神田”有好几处。五溪地区纵横交织的河溪、涓涓流淌的山泉、奇特突兀的山石、嶙峋叠嶂的山峦、山林郁茂,竹树峥嵘;奇峰竞秀,长岭绵延,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上下八千年,孕育和涵养了神农氏族五溪子民内在的秀美、敏捷、聪慧和达观的胸境。

  历史上,五溪地区受阻于武陵、雪峰两大山脉,山水相隔,处在与外界相对封闭独立的特殊自然环境中,所以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叠交型的相对独特的文化现象。并且,五溪地区过去很长时期内交通闭塞,生产落后,生活艰难,自然环境铸就了五溪人敏捷、聪慧、蛮勇、敢博、互助的性情特质。为了生存,五溪人不得不自力更生,节衣缩食,艰苦奋斗,创造发明,顺应自然;为了生存,五溪人宗族集居,和睦相处,团结互助、仗义结拜,生死共患。为了生存,五溪人不偎强暴,反抗压迫,反对剥削,抵御外掠,正如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称:当地夷蛮,“彼此相结,歃血叫誓,缓急相救。”“义”字之意,在五溪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概而言之,五溪人既讲民族骨气,富有不怕艰难、不畏强暴的“蛮劲”,又讲民族义气,富有舍已奉人、热情待客的“蛮情”。他们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史书这样描述“沅水为离骚香草之区,其源远,其流清之长,其热浩瀚而雄于湘楚,唐改龙标为沅州,尽以沅水实始名此。生期间者,类多朴茂、秀杰人士,万山环水,曲折以达于湖,五溪灵气,黔阳特萃,其佳胜焉。”这就是五溪文化原质的内涵,是一种与“五溪蛮”的“蛮”字相匹配的质朴而伟大的五溪民族精魂。

  五溪文化的魅力是内在的、巨大的、无穷的。怀化作为五溪地区的中心地带,保护、挖掘、整理、研究五溪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五溪文化是伴随着水上交通的繁荣形成的,在江河文明渐显衰落的今天,怀化又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陆上交通的枢纽。神农氏的现代子民应该继往开来,大力弘扬五溪文化的人文精神,赋予她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形成既有传统内涵又有时代精神的新型的地域文化,为怀化建设五省(市、区)周边中心城市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作者:欧岩用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通道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