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新闻网讯:2月4 日,正值小年,萨岁广场 通道民族剧团的教室里传来一阵阵动听悠扬的歌声, 循声而去,几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器乐 传承人正在 教授团 员们弹唱 侗歌。
早在上午 八点,剧团的演员们就已经准时到达 舞蹈房进行早训,形体训练是一周以来的必学课程,舒展双臂、踮起脚尖、旋转跳跃,姿态优美的舞步彰显着他们的朝气 。而现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侗族琵琶歌传承人 吴永春正在 手把手教授演员们侗族琵琶 歌弹唱 ,每 弹唱一遍,大家都会根据排练的情况进行交流改进,以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 学员们都很投入,在教授他们技艺的同时,也能将侗族琵琶歌更好地传承下去。" 琵琶歌是侗族人民生产劳动中创造出的艺术瑰宝, 更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永春说,他和团 员们亦师亦友,能看到这些年轻人对侗族琵琶歌如此感兴趣,他非常欣慰,也越来越坚信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侗族‘琵琶歌’,喜欢上精彩的侗族文化 。
与侗族琵琶歌不同的是,侗族大歌属于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无器乐也能起声。有 侗乡"百灵鸟" 之称的杨团花,作为市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侗族大歌 传承人的她, 将侗族大歌带进了剧团的课堂。"声音还要低,听我再唱一次。 "杨团花亲自示范唱起侗族大歌, 团员们面带微笑,认真地 配合她的曲调进行和声 。"以前都是自己唱,现在要带大家 一起唱,这样对侗族大歌的传承有很大帮助。"学员 都很认真,都是年轻人,学得也很快。”杨团花说。
剧团 演员吴伟说:"现在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会按时来上课,有这么多东西要学,虽然很辛苦,但是大家一起学习进步,很开心,也很值得。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侗族人,有义务将侗文化传承发扬下去。“
当前,剧团为演员 设立了规范的 教学模式,除了是侗歌教学,还开设了 声乐发声练习、 侗族语言韵律教学、 芭蕾基训和表演课程。 此类教学课程将长期进行 ,除了外出表演时间,其余时间都会正常上课。同时 ,每半年推出一次考核,检验演员的学习成果。
"我们现在会 借鉴现代音乐教育的一些规范的 方式方法,对每一位传承人 进行教学培训,让他们能够用更专业和规范的模式,将他们掌握的技艺教授 给剧团的演员, 将我们优秀 的侗 文化传承下去。 "剧团 负责人粟晓娟 介绍,目前剧团共有演出人员25名,其中有 4位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传承人 。把侗族的芦笙、琵琶、侗族大歌等非遗文化融入到剧团创作当中,结合当前的流行歌曲、舞蹈不断 创新节目排练方式, 探索新的发展 模式,一方面提升了剧团演员的艺术修养,同时也让侗族文化不断在创新中得到 传承和发展。
据悉,通道 民族剧团高度重视侗族歌舞的创作和改编,派出专门的创作人员走基层、下农村, 深入县内各侗族村寨和田间地头,将最原生态的侗族特色民间元素融入到新的 歌舞的创作和改编之中, 剧团成立以来创作了歌曲、舞蹈、侗戏等 40余个原创作品 。歌曲 《美好的初遇 》是侗族阿哥独特的求爱方式;《嘎捞堂 》描述了侗族 人民迎客 在侗族歌堂吹起芦笙引吭高歌 。舞蹈《 锤布舞 》将侗 家人在吊脚楼上锤布劳作 的场景搬上舞台;《 侗族鼓舞》 呈现出侗 家人劳作 中的十足干劲…… 这些歌舞 创作后期一修再修 ,从准备到上台, 配器、服装、道具、舞美、灯光等各方面都 狠下功夫,精雕细磨 ,既展示了传统 的侗族文化,也表现了勤劳的侗 家人民对美好生活 和自由爱情的向往。
2020年, 通道县委宣传部、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开展了 "演艺惠民 送戏下乡"活动, 仅在短短3个月,剧团就完成了年度 126场送戏下乡总任务, 剧团火了,观众醉了。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粟晓娟表示,创团一年来,组织演员 到过绥宁、韶山、长沙 、广州、韶关 等地比赛"取经" 。走出去,让全国人民感受到我们丰富的侗文化 ;引进来,吸取 、借鉴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对于剧团的发展有很大作用 。
"我们现在还开设了 剧团抖音号,传播我们创作的作品,受到了网友们的好评,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喜欢我们的作品。"粟晓娟翻着抖音号里的视频和留言说,每当闲暇,她就会带着大家到不同地方"解放天性",或是侗族广场,或是鼓楼、田间地头,一方面是练胆,一方面是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通过这样的方式, 团员们在一起玩耍"打闹",互动 增多,带动了剧团整体气氛。
如今的通道民族剧团, 慢慢走上正规化、专业化 ,"剧团的发展离不开团 员们的辛苦付出 ,我们会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让剧团越走越好。“在发展中传承侗民 族文化,让侗族文化 散发出弥久的芬芳。对此, 粟晓娟信心十足。
来源:通道融媒
作者:吴阳 粟会霞
编辑:黄俊
本文为通道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tongdaonews.com/content/2021/02/09/8990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