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融媒9月14日讯:通道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侗族人口占比77.9%,尊重和融入侗族风俗习惯,才能当好侗族群众的“贴心人”。多年来,通道法院主动适应侗族特色,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双语法官”,将“侗款”“寨佬”等少数民族元素引入执法办案和普法宣传,打通司法服务和法治宣传“最后一公里”。
2022年1月下旬,通道法院在芋头古侗寨的崖上鼓楼里,成功调解了一起农村宅基地纠纷。当双方当事人因为房屋间距变窄闹得不可开交之时,双语法官吴明鹏巧妙地用侗语将“侗款”运用到了调解当中。“你看你们两家的房屋刚好间隔8尺,很讨好的数字嘛,都紧贴着吉祥咧(侗族习俗,‘8’代表吉祥、吉利)”!话音刚落,效果立竿见影,双方激烈的对峙情绪得到了有效缓和。之后吴明鹏又用侗语将“法、理、情”娓娓道来,让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邻里关系重归于好。
“作为一名‘双语法官’,讲侗语是拉近群众距离、做通群众工作的最好方式,而且还能更有针对性地对侗乡人民进行普法宣传,将法律讲到他们心坎上。”这不仅是吴明鹏的切身体会,也是该院所有“双语法官”多年来凝聚成的共识。
2021年6月8日上午,通道法院的法官们驱车70公里山路,来到当事人所住的侗寨吊脚楼里审理了一起特殊的离婚案件。原告龙某某与被告杨某某同在山上挖炭窑时突遇塌方,丈夫杨某某的脊椎被压断造成下半身瘫痪,常年居家,不能外出。此后,两人常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夫妻关系产生隔阂。龙某某便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要求与杨某某离婚。经法院民事审判庭调解,原告撤回了离婚请求,这个特殊的家庭被成功挽救。
“因为当事人瘫痪在家出行不便,无法外出,我们决定采用巡回法庭的方式上门开庭。”该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吴川义说,“夫妻两人因为久居侗寨,不懂汉语,而我正好是一名‘双语法官’(侗语+汉语),上门开庭更能拉近群众与法院的距离。”
依托“双语法官”得天独厚的优势,通道法院依托3个基层人民法庭,建立3个“双语法官”培训基地,持续推进“双语法官”倍增计划,推行“双语法庭”,开展“鼓楼审判”,创建“鼓楼法律讲习所”,成立“侗语普法队”,组建“女子法庭”,邀请“寨佬”调解,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侗乡的村村寨寨。近三年来,该院利用“双语法庭”、巡回法庭等方式审理案件200余件,开展法治宣传40余场次,为民办实事60余件,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件,同时,扩大普法宣传面,达到审理一案,普法一片的效果,把司法为民和诉讼便民利民落到实处,进一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真正打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
来源:通道融媒
作者:吴建广
编辑:黄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