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融媒4月17日讯:4月16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办的“湖南省廊桥文物保护培训班”在通道开班,培训为期三天。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湖南省文博系统及高校专家、省内各市县文保工作者共计100余人参加培训。
开班仪式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成林主持,通道县委副书记、县长田刚在致辞中表示,通道作为全国廊桥遗存最丰富的县域之一,始终推动廊桥保护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同频共振。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陈学斌作开班讲话,他指出廊桥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象征,需以科学化、专业化手段提升廊桥保护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国家文物局文物建筑处副处长佘向军就积极与“四普”对接加强廊桥资源管理、深入推进廊桥系统性保护工作和持续提升专业能力水平三个方面作培训要求。
本次培训联动国家、省、市、县四级文保力量,搭建跨领域交流平台,为湖南省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工作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
培训内容涵盖廊桥的建筑技艺与文化价值,普查方法、数字化保护,湖南风雨桥建筑的地域特征等。同时,组织学员赴通道坪坦风雨桥、芋头侗寨古建筑群等点位实地考察,通过专家现场教学深化理论与实践结合。
参训学员彭志军说:“这几天的理论学习和实地观摩让我收获颇深,我将以此次学习为导向,加强廊桥保护、研究、管理和展示利用,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探索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新路径,助力文化根脉永续留存。”
通道历史久远,拥有丰厚的文物资源,尤其是廊桥文物资源,全县共有廊桥116座,其中13座廊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通道持续推进廊桥文物保护传承创新实践,以“廊桥”为核心的民俗非遗品牌,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通道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契机,推动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及相关习俗活态传承。县城双江河上五座风雨桥就是通道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生动展示,廊桥除了基础的交通功能外,还作为居民聚集和祭祀的场所,成为双江河畔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通道注重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的培养,目前全县有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0人,民间工匠300余人,已形成良好的传承梯队。与此同时,还探索廊桥文物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普修桥为场景,精心打造的原生态大型侗族山水实景演出《戊梁恋歌》,成为廊桥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来源:通道融媒
作者:杨雨晴 向华 吴祥淼 刘洋
编辑:李央
本文为通道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tongdaonews.com/content/646948/51/14881203.html